在脫稿講話時,三點論是可以靈活運用的。如果自己一時沒有找到切入點,不妨邊說邊想,可以這樣告訴聽眾:“在這里,我講三個事例。”如果你是一家企業(yè)管理人員,可以先講一下產品質量,在講質量時就可能想到銷售和成本。因為設定好了邏輯,就顯得游刃有余。
現實就是這樣殘酷,哪怕你腹內有著錦繡山河,如果不會通過嘴巴說出來,別人一樣不知道你是誰,一樣把你看做酒囊飯袋。這怪不得任何人,如今不僅是一個看臉的時代,還是一個聽音的時代。很多時候,人們喜歡不喜歡一個人,并不是看他才學如何,也不是看他說的是什么內容,而純粹是因為這個人說話的方式。君不見很多明星,或許并無多少真知灼見,但只要一張口,大家都好像著了魔一樣,隨他的話語或瘋或狂或哭或笑。
如果你掌握了脫稿講話的基本要求,能夠確保自己的講話清晰、通俗、生動,這樣可以為自己的工作、生活加分,從而推動你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人生的進步。
如何說比說什么還重要2——脫稿講話時最常用的表達技巧
在現實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這樣一種現象:同樣一句話從不同人口中說出來,卻有著不同的效果。比如,同樣是“討厭”這個詞,如果是一個女孩嗲聲嗲氣地對男朋友說,說明她正在向男朋友撒嬌;而如果一個人用惡狠狠的語氣對陌生人說“討厭”,則可能是對方說了不中聽的話或做了讓他不高興的事,從而引發(fā)了反感情緒。
為什么會有如此天壤之別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何說比說什么還重要。在上一篇中我們提到了脫稿講話的基本要求,在這里我們重點來談談常用的表達技巧。如果你掌握了豐富而準確的表達技巧,可以讓你在脫稿講話中受到人們歡迎。
表達技巧關鍵詞之一:情感
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說:“情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縱然是堅冰也能被融化?!贝_實如此,人的言行都是受感情支配的,甚至很多時候,感情的號召力比理性、利益的力量還要強。所以,在與他人交流時,我們切不可只為講話而講話,而要善于傾聽對方內心的聲音,并以心靈共鳴的方式來感動對方,從而達到以情動人的說服效果。
美國前總統(tǒng)林肯曾是一位杰出的律師。一日,有一位年邁的老婦人找到林肯,想讓他幫個忙。經林肯詢問才知道,原來這位老婦人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一位軍人的遺孀。
在這位老婦人還年輕的時候,她的丈夫戰(zhàn)死戰(zhàn)場,從此她靠著微薄的撫恤金來維持生活。這位老婦人是烈士家屬,按常理應該受到政府的特殊照顧才對。然而,當老婦人去領取少得可憐的撫恤金時,負責撫恤金發(fā)放的人卻讓她繳納高額的手續(xù)費,其金額竟然占了撫恤金的一半。老婦人想問清楚緣由,竟遭到工作人員的辱罵。
聽完老婦人的講述,林肯憤怒至極,他決定幫老婦人起訴,用法律來援助這位老人。在開庭審訊之日,被告人當場抵賴,而老婦人又沒有人證、物證。
然而,令在場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當輪到林肯發(fā)言、辯護時,他并沒有直接譴責對方道德敗壞,而是巧妙地打了一張“感情牌”。他開始用一種飽含感情的語調講述當年獨立戰(zhàn)爭的各種作戰(zhàn)場景,當描述到戰(zhàn)士們在冰天雪地浴血奮戰(zhàn)時,林肯的聲音開始哽咽,眼睛里也閃爍著晶瑩的淚花。觸景生情,很多人感動得淚流滿面。
林肯繼續(xù)說:“獨立戰(zhàn)爭早已成為歷史,那位為國捐軀的英雄也眠于地下多年,而他的遺孀卻依然活在世上??梢韵胂?,這位老人也曾經有過幸福的家庭,然而由于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卻使她失去了最親的親人,從此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如今,這位老人已窮困到無法度日,面對如此困境,只有向我們這些正在享受著先烈們爭得自由的人們求助。各位朋友,此時此刻,我們還能夠袖手旁觀、熟視無睹嗎?”
當林肯的辯護結束,在場的聽眾都被深深感動。有人傷心流淚,有人解囊相助,甚至有些人親手去打被告人。最后,在眾人的一致要求下,法官判決被告人為勒索罪。
關于以情動人,唐代詩人白居易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情?!彼裕瑥男睦韺W角度來說,講話者要想說服他人,首先要攻破的就是對方的“心理防線”。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是以情動人的演講高手。1940年4月,他就任英國首相時發(fā)表了著名的國會演講:“我沒有什么可以奉獻,有的只是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你們問我們的目標是什么,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贏得勝利;無論多么可怕,也要贏得勝利,無論道路多么遙遠和艱難,也要贏得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不能生存?!边@對鼓舞人們反抗法西斯的侵略起到了極大的振奮作用。
由于人是感情動物,其行為、舉動都受感情支配,所以我們要想讓聽眾接受、支持自己的觀點,就要試圖以感情來打動對方。
表達技巧關鍵詞之二:演技
正所謂:“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睘槭裁凑f書人和演員會有這么大的魅力呢?這是因為,每一個說書人和演員都演技高超,他們在傳達內容的時候,語音抑揚頓挫,手勢、眼神、動作都配合得天衣無縫,正因如此才有了感染力。
作為脫稿講話者,我們就要向說書藝人和演員學習,不僅要掌控自己的語言、感情,還要善于運用各種體態(tài)、手勢來感染聽眾,最終以出色的講話魅力來征服聽眾。在這里,我們不妨看一下希拉里在美國民主黨大會上脫稿演講的情景。
2008年8月26日,是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第二天。希拉里身穿橘黃色的套裝,由女兒切爾西引上講臺。全場觀眾起立,長時間鼓掌后,希拉里開始自我介紹:“我是一名自豪的母親、一名自豪的參議員、一名自豪的美國人、一名自豪的奧巴馬支持者!”
隨后,希拉里對現場及電視前的觀眾說:“我要感謝來自全美50個州、波多黎各和海外的支持民主黨的每一個人……你們教會我很多,你們讓我微笑,甚至你們讓我熱淚盈眶,你們讓我成為你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們也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接著,希拉里幾近哽咽、聲情并茂地講:“我永遠都忘不了那個收養(yǎng)了兩個患自閉癥孩子的單親媽媽。這位媽媽沒有醫(yī)療保險,但卻不幸患了癌癥。她在自己已經掉光頭發(fā)的頭上寫著我的名字,希望我能夠為美國的醫(yī)療保險事業(yè)繼續(xù)奮斗;我永遠忘不了那個身穿海軍陸戰(zhàn)隊制服、等待好幾個月醫(yī)療保險的年輕戰(zhàn)士,他要我照顧好他軍中的兄弟,因為很多人還待在那里(伊拉克)的炮火聲中;我也永遠忘不了那個告訴我媽媽只有微薄工資的男孩,內心充滿憂慮的他,對家庭的未來不知所措?!?/p>
接下來,希拉里說道:“我想讓你們問問自己,你們僅僅是為我而選嗎?還是為那些年輕的戰(zhàn)士以及和他們經歷相似的人?還是為那些一邊與癌癥抗爭、一邊辛苦撫育孩子的媽媽?還是為了那個和母親依靠微薄收入維持生計的男孩?還是為在這個國家中那些感到被忽視的人?總之,無論你們是為誰競選,無論你們是支持我還是支持奧巴馬,現在都應該是凝聚一切力量為共同目標奮斗的時候了?!?/p>
最后,希拉里話鋒一轉,勸導支持者為奧巴馬投票。希拉里說:“不要考慮麥凱恩(共和黨總統(tǒng)競選人),我們千萬不要讓共和黨8年執(zhí)政之后,再來一個這樣的4年。而唯有奧巴馬才真正能夠推動美國經濟的改變,使美國繼續(xù)向前,所以他必須要成為總統(tǒng)?!?/p>
希拉里的丈夫、前總統(tǒng)克林頓位居聽眾席中,聽到妻子聲情并茂的演講,激動萬分,幾度熱淚盈眶。當希拉里演講完畢時,奧巴馬立刻打電話,致以衷心的感謝。事實證明,希拉里這次聲情并茂的演講,對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tǒng)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希拉里聲情并茂的一番話,讓每一位聽眾都感動萬分。我們不得不承認,希拉里演講中所提到的這些人的不幸遭遇,幾乎每天都在上演,但卻被人們忽視。然而,當希拉里用抑揚頓挫的語氣、悲憫的眼神及煽動性極強的手勢,綜合這些元素把內容演繹出來時,就形成一種激發(fā)聽眾情緒的強大力量,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在脫稿講話中,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呢?
聲音、情感與講話內容相協(xié)調。所謂聲情并茂,即指講話者的聲音、語調要與所表達的感情相一致。比如,當表達悲傷、惋惜之情時,語速要放慢,語調要低,句末要拖長讀降調;當表達憤怒、氣憤之情時,說話的語速要快,音調要高,句子結束時急速下降;當表達興奮、激動之情時,聲音要高,句子結束時要拖長、上升,等等。
不要出現刻意表演的痕跡。高明的講話者要善于表演,這里所謂的表演,即真實情感的融入、流露,而并不是虛假、做作的演戲。要知道,三流的表演都是漏洞百出、矯揉造作,而一流的表演行云流水、不著痕跡。
大眾語讓你走入大眾
脫稿講話到底是講給誰聽的?毫無疑問,大多數時候都是講給大眾聽的。大眾是誰?這是個看似簡單其實很難的問題,因為大眾的成分是復雜的,大眾的心理是難以把握的。在不同的講話場合,大眾的對象都會發(fā)生變化。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提到跟大眾講話,很多人都會頭痛:“我應該怎么說,才能夠更好地讓大眾接納,并且從內心深處打動他們呢?”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多用大眾語。換句話說,多用在場人群中80%類型的人習慣的語言。
為什么要多用大眾語?這是因為當你置身于大眾的群體中,只有用大眾語他們才能聽得懂,而且聽得舒服,從而開始認可、支持你這個人,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呂氏春秋中記載的“子貢討馬”的故事恰好說明了這個道理:
孔子帶著學生們周游列國。在行路途中,一匹駕車的馬脫韁而逃,并且啃了農夫的莊稼。農夫一氣之下,把這匹馬扣留下來。
孔子的學生子貢向來能說會道,便主動請纓去討馬。然而,子貢向農夫“之乎者也”講了半天大道理,農夫聽得一頭霧水,氣憤不已,不肯還馬,子貢只好灰溜溜地回來了。
孔子見狀笑說:“你拿人家聽不懂的語言去游說,就好比是用高級祭品去供奉野獸,用美妙的音樂去取悅飛鳥,這怎么能行得通呢?”于是,馬夫去找農夫交涉。
馬夫來到農夫家中,見農夫正忙著,熱情地打了招呼。然后笑嘻嘻地說道:“老兄呀,你不是在東海種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既然我們都碰到了一起,我的馬吃了你兩口莊稼,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吧!”
農夫見馬夫一身農民打扮,講的都是自己聽得懂的土言土語,感到十分樸實、親切,于是很痛快地就把馬還給了馬夫。
同樣是討馬,為什么能說會道的子貢與農夫交涉了半天,卻沒有要回馬,而馬夫只簡單的幾句話,就解決了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子貢在農夫面前大講特講詩、書、禮、樂等大道理,農夫聽不懂他的話,自然不會輕易還馬。而馬夫無論是在衣著打扮上,還是在經歷、知識上與農夫基本在同一層次上,更重要的是,馬夫的土言土語也很容易聽得懂,就像老鄉(xiāng)在嘮家常,這無形中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所以要馬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
人際交往如此,脫稿講話也是如此。一個人要想成為脫稿講話的高手,就一定要善于運用大眾語。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語言才稱之為“大眾語”呢?所謂大眾語,即通俗易懂、貼近民心、符合民意的語言,具體來說包括俗語、諺語、網絡語、歇后語等。在脫稿講話時,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這些來自群眾的大眾語言,就可以使你的語言更大眾化、口語化,聽起來更通俗、簡潔,從而增強你話語的感染力、親和力和說服力。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是反對八股文和官話、套話的代表,他演講、發(fā)言時最擅長用大眾能夠聽得明白的群眾語言。比如,延安時期,中國共產dang同時面臨蔣介石和日寇的雙重封鎖,毛澤東則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種通俗化的語言,來鼓勵大家自強不息、英勇抗敵;在新中國之后,國際形勢嚴峻,毛澤東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這句簡明語言,傳達了全國人們要備戰(zhàn)、備荒的戰(zhàn)略方針。另外,當我們看毛澤東的文章或演講稿時,也總會讀到“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對牛彈琴、瞎子摸象”等通俗易懂、妙趣橫生的語言。
同樣,中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鄧小平同志,也不愧是一位“大眾語”大師。在當眾講話時,他也最擅長用大家都容易明白的通俗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有一些人對“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組成部分”的觀點提出質疑,鄧小平反問對方說:“一定要用鋤頭才算勞動嗎?”乍一看鄧小平的這句話貌似很土氣,但卻是一句相當接地氣的“大眾語”。
1962年,一些農村為了應對饑荒和自然災害,自發(fā)產生了包產到戶的生產方式。當鄧小平談到農業(yè)生產管理政策問題時,巧妙地引用了四川諺語“不管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來表達自己對包產到戶的看法。從此誕生了經典的鄧小平“貓論”。
一個人在當眾講話時,要想讓聽眾聽懂并過耳不忘,就要讓自己學說通俗易懂的“大眾語”。另外,需要強調一點,所謂“大眾語”不僅僅是大眾能夠聽得懂的話,更要保證你說的話聽眾樂意聽、喜歡聽,這就需要講話者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說話,而要善于站在聽眾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大眾語看似好講、易說,但要真正講好,卻需要下一番苦功夫進行自我修煉。在這里,向大家傳授幾招說好“大眾語”的策略。
第一,對牛彈“牛”琴,與適合的人說適合的話。有一個叫公明儀的人,總喜歡給牛彈奏高雅的清角調琴曲,公明儀每次彈琴,牛都是不理不睬,埋頭吃草。后來,公明儀用琴模仿蚊子或牛犢叫的聲音彈奏,牛開始擺動尾巴、豎起耳朵,很享受地聽著琴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牛不喜歡音樂,而是它們不愿意聽自己聽不懂的音樂。其實講話也是一樣,演講者只有因人而異,對適合的人說適合的話,即說大部分聽眾都能夠聽得明白的“大眾語”,對方才會真正聽你講,并被你的話吸引。
第二,放下架子,不說空話、套話。平時的聊天中,常會有人抱怨“我們單位的某某,雖然只是個帶領三五人的芝麻官,但官氣十足,平時說話總喜歡拿腔作調……”對于這種喜歡擺架子的人,他越是把自己的位子放得高,別人就越不愿意搭理他。如果他在公眾場合講話,聽眾們自然不把他的話當回事兒。
另有一些人,每逢有機會在公眾場合講話,就開始長篇大論道“某某書記、某某局長、某某專家……”講話開始了十幾分鐘,還在說各種客套話。從表面上看,這種人知書達理,但他們的缺點是不懂言簡意賅,其講話內容缺少實質性的東西,自然也就不符合我們所謂的“大眾語”的標準。
第三,善于學習總結。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要想真正說好“大眾語”,在平日的談話、聊天中要多留心他人的語言,當聽到一些經典的網絡語、幽默、詼諧的段子,要多學習、多運用。另外,要善于讀書學習,從書本上學習一些大眾常用的俗語、諺語等,以備關鍵之時使用。相信只要你積累了大眾的語言素材,自然就能妙語如珠,哪怕站在萬人大會臺上脫稿講話,你一樣可以說出讓大眾喜歡聽的“大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