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職場勵志 >李嘉誠教你把生意做大 > 第二章 做事先做人,商道即人道
第二章 做事先做人,商道即人道
作者:王劍   |  字數(shù):12645  |  更新時間:2015-03-11 14:44:49  |  分類:

職場勵志

做事先做人,經(jīng)商先立德

一個人的修為品德,決定了他做事的風格,決定了他一生行事是善是惡、是美是丑。作為商人,既要有商道,更要有人道,把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先做人后做事,通過做人促進做事,做一個正直、誠信的人,成功才會水到渠成。

表面上,經(jīng)商與做人是兩回事,因為經(jīng)商是做事,經(jīng)商要多變、狡猾,商場中充滿了弱肉強食,對別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而做人要誠實,要保持本分,要對人厚道。那么,這兩者矛盾嗎?李嘉誠認為,這兩者一點都不矛盾,做事和做人,就好比一個是顏料,一個是筆,顏料調(diào)得好,才能畫出美麗的風景畫。

在李嘉誠看來,做生意要巧妙地運用誠實。在適當?shù)臅r候,要講人情;做生意要敢于暴露自身的弱點,不要顯得什么都行;做生意要有謙卑的態(tài)度,與客戶談判時要謙卑,求人辦事時更要謙卑;做生意要了解別人,了解別人的特點,找出他引以為傲的特長來,通過抬高別人贏得別人的好感。

李嘉誠的修養(yǎng)和品德通過其兼并、收購其他公司這件事就能看得出來。他曾經(jīng)說過:“一生之中,我還沒有強迫收購過一家公司。到今天為止,我所收購的公司,都是友好的,大家商量好的。”由此可見,他從來沒有恃強凌弱,以大欺小,他講究的是一種人道的、兩廂情愿的兼并和收購方式,所以他才能深得人心。

說到兼并、收購,不得不提到三個人,一個是包玉剛,一個是劉鑾雄,一個是李嘉誠。他們?nèi)齻€人兼并、收購其他公司的方式有非常明顯的不同。

包玉剛屬于海派作風,他收購其他公司時,往往一擲千金,速戰(zhàn)速決,用實力和對手較量,用絕對的優(yōu)勢壓倒對手。因此,他的收購代價往往很大,幾乎是“慘勝”或“殘勝”,甚至會“負創(chuàng)取勝”。劉鑾雄是典型的“惡意收購者”,他對香港證券業(yè)有過歷史性的推動作用,但他一貫堅持惡性收購。

李嘉誠奉行善意收購,每一次收購,他都會與對方進行友好協(xié)商,盡可能心平氣和地與對方談判。如果對方堅決反對,他也從來不用情緒化的語言與之爭吵。一旦遇到阻力,李嘉誠就會權(quán)衡利弊,該放棄的時候,他會果斷地放棄。

正因為如此,無論他收購成功不成功,通常都會使對方心悅誠服。如果收購成功了,他也不會像很多老板那樣,將企業(yè)原有的高層管理人員“一鍋端掉”,相反,他還會挽留原企業(yè)的管理者,照顧小股東的利益。如果收購不成功,他從來不用要挾、逼迫的方式逼人屈服。

在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商戰(zhàn)中,李嘉誠的個人魅力如同黑夜天空中耀眼的星星。每一個與他打過交道的商人,都會敬佩他的為人和品德。因為他誠信、友善、平和,與奸商的形象沾不上半點兒關(guān)系。

常言道:“立業(yè)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弊鋈魏问虑?,基礎(chǔ)都是做人。如果連做人都做不好,還談什么做事呢?李嘉誠認為,做人是做事的根本,一個人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做事才不會誤入歧途,做事才不會走極端。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藝術(shù)。一個人品德的高低貴賤,決定了其成事的大小。只有品德高尚、受人敬重的人,才有希望成就一番大事業(yè)。

1983年,17歲的葉先生只身來到北京,他從福建石獅帶來一批服裝、百貨,在北京城的路邊擺地攤。之后,他又在北京經(jīng)營餐飲業(yè),完成了原始積累。再后來,他回到家鄉(xiāng)投資了一家涉外三星級的華僑大酒店,改變了當?shù)貨]有星級酒店的歷史。

后來,他再次投資了一家四星級的大酒店,期間,他在全國各地“攻城略地”,參股或獨資創(chuàng)辦了20多家企業(yè)。隨著資本不斷積累,他的生意越做越大,2003年,他在福建正式注冊了三葉集團有限公司,從此,事業(yè)之路越走越寬。

葉先生的人生座右銘是“經(jīng)商先立德,做事先做人”,他始終秉持“以人為本,信譽至上”的經(jīng)營理念,使企業(yè)在規(guī)模不斷壯大的同時,各項經(jīng)濟指標節(jié)節(jié)攀升,公司連續(xù)多年都是當?shù)氐募{稅大戶,還被工商機構(gòu)評為3A級信用單位。

生意場上,個人的性格魅力很重要。為什么同樣的兩個老板,別人只愿與其中一個打交道,這是有原因的。商道上講信義,做人不要黏糊,要豪爽。即使不豪爽,也要憨厚。處處耍小聰明,成不了大氣候。

作為企業(yè)家和商人,在做人方面一定不能打折扣,要有寬廣的胸懷,要有高尚的修養(yǎng),還要有誠信的品格。少賺一點錢不要緊,如果信譽受損,那么損失就大了。一個人的人格力量,往往決定了經(jīng)商的成敗。

在這個世界上,不朽的精神確實存在,對于商人而言,不朽的精神就是自己的修為德行。你所說的每句話,你所做的每件事,都是你德行的體現(xiàn),都會對你周圍的人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你的客戶、你的合作伙伴、你的員工。如果你的言行舉止能讓別人喜歡你,那么你就是一個成功的人,你在事業(yè)上的成功也會隨之而來。

小商做事,中商做市,大商做人

美國哲學家馬登曾經(jīng)說過:“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yè),你不但要在自己的職業(yè)中做出成績來,還要在自己的做事過程中,建立自己高尚的品格。在你做一名律師、一名醫(yī)生、一個商人、一位職員、一個農(nóng)夫、一個議員,或者一位政治家時,你都不要忘記:你是在做一個‘人’,要做一個具有正直品格的人。這樣,你的職業(yè)生涯和生活才能有重大的意義。”

永遠不要忘記,你是一個“人”,活著的一天,就要做一個有正直品格的人。這樣,你才會被人喜歡。正如李嘉誠曾說過的一樣:“做人最要緊的,是讓人由衷地喜歡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財力,也不是表面上讓人聽你的?!?/p>

作為一個馳騁商場幾十年的大人物,李嘉誠也是一個人情練達的行家。他做生意的信條是:誠信中有靈活,多變中不失本分。在他看來,商道實質(zhì)是人道,經(jīng)商就是做人,交易就是交心,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首先要做一個受人敬重的好人。這是他和小商、中商最大的區(qū)別。

有句話說得好:“小商做事,中商做市,大商做人?!币馑际?,小商小販只知道勤勤懇懇地工作,埋頭苦干,把事情做好,也許他們可以成為商人,但很難把生意做大;中商懂得把生意做大一些,還懂得研究市場,但僅僅停留在這一階段;大商重視人道,懂得如何做人,就像李嘉誠那樣,深知經(jīng)商就是做人,交易就是交心。

事實上,“小商做事,中商做市,大商做人”,還可以解釋為:小老板靠手腕做事,中老板靠謀劃經(jīng)商,大老板靠修為立業(yè)。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想把生意做大做長久,僅僅勤勤懇懇地工作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堂堂正正做人,做誠實與精明兼具的商人,深諳為人處世之道,這樣才能成為大商。

作為大商,李嘉誠雖然成就斐然,但他依然謙虛、低調(diào),與人為善,放下身段。他經(jīng)常說:“人們贊譽我是超人,其實我并非天生就是優(yōu)秀的經(jīng)營者。到現(xiàn)在我只敢說經(jīng)營得還可以,我是經(jīng)歷了很多挫折和磨難之后,才領(lǐng)會一些經(jīng)營的要訣的?!比绱说驼{(diào)謙虛,如此會做人,他怎么會不成功呢?在中國歷史上,魏文侯也是這般低調(diào),才得到了段干木的輔佐,開創(chuàng)了魏國的興盛歷史。

魏文侯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國君,他對待部下或賢人,從來不擺君王的架子。當魏成子將段干木推薦給他時,他得知段干木的才能出眾,平生不為功名利祿所惑,于是決心邀請他來輔佐自己。他親自帶著隨從,來到段干木的家門前,而且親自叩門。但段干木不想出來做官,他翻墻躲避起來。

第二天,魏文侯又來找段干木,他把車子遠遠地停在村外,步行來到段干木的門前求見。沒想到段干木又躲起來了。就這樣,整整持續(xù)了一個月,魏文侯每天都來求見,最后終于打動了段干木。魏文侯把段干木邀請上車,一同回國都共商國是。在段干木的輔佐下,魏文侯把國家治理得興隆昌盛。

成功者之所以能夠成功,關(guān)鍵在于他們在做人方面比別人高明。他們不會居功自傲,不會盛氣凌人,不會任意擺架子,不會過分地突出自我,蔑視他人。以李嘉誠為例,他為了贏得別人的合作,所做的是想辦法贏得別人的認可,而不是憑借自己的財力迫使別人屈服。這樣讓他吸引了更多生意上的伙伴,使他把生意做得越來越大。

相比之下,小商、中商就沒有這么高的做人境界。在他們眼里,金錢財富是最重要的,為了眼前的利益,可以不顧自己的聲譽和形象。為了賺更多的錢,可以不顧員工的利益。而有些商人雖然給了員工不錯的待遇,但卻不尊重員工,對員工呼來喝去。他們認為,只要有錢,人才就會來。卻不知,薪水雖是吸引人才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為什么很多人喜歡去李嘉誠旗下的公司上班呢?因為他們看中的不僅僅是高薪,還有李嘉誠的個人魅力,以及卓越的領(lǐng)導才華。李嘉誠認為,如果把員工當成流水線上的機器人,是一種失敗的領(lǐng)導方式。對企業(yè)而言,只有讓員工心情舒暢地工作,他們才愿意為公司盡心盡力。因此,企業(yè)家要努力給員工營造快樂的工作環(huán)境,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激發(fā)出團隊的戰(zhàn)斗力。

人格的作用是商人成功不可忽視的力量,無論什么時候,無論做什么事情,人格都是一個人最大的財產(chǎn)。一個擁有人格魅力的商人,無形中就會有更大的競爭優(yōu)勢。事實上,人格魅力主要體現(xiàn)在與人相處中,對商人而言,每天都要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言行要得體,行為舉止要友善謙和,既不要逞強,也不要顯派,舉手投足間要有紳士的風范。這對你經(jīng)商做生意是大有裨益的。

商場如戰(zhàn)場,作為一個商人,僅有精明、老練、算計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別人敬佩你,為你折服,你才是最大的贏家。為此,你應該厚道做人,誠信經(jīng)商,與人為善,如此方能贏得信賴、理解和支持,從而財路廣開。

有些生意,利潤再高也不能做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痹谶@個弱肉強食、優(yōu)勝劣汰的時代,很多人認為如果講道德,就不要涉足爾虞我詐的商場。為此,人們還特意用一個詞語來表達商人中的險惡,叫:“無商不奸。”但是在李嘉誠看來,商人應該有自己的經(jīng)商之道,叫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曾有媒體記者問李嘉誠:“商人只有賺錢才是道德嗎?或者說,你認為商人的道德應該是怎樣的?”李嘉誠是這樣回答的:“商人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賺錢。我覺得人不應該唯利是圖,應該有商人的道德,因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商人最重要的道德是兌現(xiàn)承諾,也就是商譽和信用?!?/p>

在李嘉誠的價值觀里,追逐財富、期盼發(fā)家是人之常情,對個人而言,追求金錢也是自身發(fā)展、完善自我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作為商人,賺錢要走正常的門道,而不能唯利是圖,以身涉險。

李嘉誠在巴拿馬投資時,擁有集裝箱碼頭、飛機場、旅館、高爾夫球場以及各種建筑,是當?shù)刈畲蟮暮M馔顿Y商。巴拿馬政府為了對李嘉誠為其國家所做的貢獻表達謝意,特別拿出了可以賺大錢的賭場牌照,作為酬謝禮物。要知道,開賭場一直是很多商人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李嘉誠卻說:“旅館的客人要到哪兒我不管,但我的旅館里絕對不開設(shè)賭場!”

面對送上門的錢財,李嘉誠拒絕了,他告訴巴拿馬政府官員:“我對自己有個約束,并非所有賺錢的生意都做。”一般的商人往往會把利潤算到每一厘每一毫,但他們只能稱得上是小精明,而李嘉誠卻不為眼前利益所誘惑,看到的是長遠的大利,這才是經(jīng)商大智慧。

在李嘉誠眼里,黃、賭、毒這些都是不義之財,即便再多也是禍害,而不是福氣,所以,李嘉誠經(jīng)常用道家經(jīng)典太上感應篇中的一句話來教導部屬:“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币馑际牵〔涣x之財?shù)娜?,就像餓了吃發(fā)霉變質(zhì)的肉充饑、喝毒酒解渴一樣,還沒吃飽喝足,死亡就將來臨。

作為商人,賺錢無疑是最大的目標,但真正行得遠、做得大的商人卻始終堅守“仁、義、利”的經(jīng)商哲學。有一段話是這么描述有成就者的:“見到有利可圖,也不忘乎所以,把道義良心丟在一邊,做到這點,就可稱為人杰?!庇纱丝梢?,李嘉誠真乃“人杰”,這也是他的生意持續(xù)幾十年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原因所在。

誠如李嘉誠所言:“并非所有賺錢的生意我都做?!庇行┥?,就算利潤再高也不能做,比如,黃、賭、毒等。一般來說,以下幾種生意最好不要做:貨物來路不明的生意不要做,違反法律的生意不要做,違反社會道德的生意不能做,損人利己的生意不要做,坑蒙拐騙、掛羊頭賣狗肉的生意不要做。李嘉誠告誡人們,不要想著不勞而獲,不要想著短期暴富,因為天下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誠信經(jīng)商,踏實苦干,這樣才有希望成就一番事業(yè)。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其實包含了兩種含義:一種是有形之道,一種是無形之道。所謂有形之道,指的是法律、規(guī)范;所謂無形之道,指的是道德和良知。有些人認為,只要是法律沒有明文禁止的生意,就可以去做,這是合乎“道”的行為。其實他們忘了,除了要符合有形之道外,還應符合無形之道,即在經(jīng)商賺錢的同時,要兼顧社會責任、道德良知。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首先,應該本著誠信的道德原則。沒有誠信,固然能小騙得手,卻無法長久地發(fā)展。其次,還應懂得散財。因為財富取之于社會,也應該回報社會,盡一份責任和貢獻,這是企業(yè)家樹立自我形象的重要方式。再者,求財時要保持一種淡定的心態(tài),不要被錢財迷惑,失去了分辨是非的雙眼。如果一個商人能做到這幾點,那么他就稱得上是君子商、儒商,李嘉誠無疑是這種商人的典范。

絕不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

孔子曾說過一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話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說天下的君子都愛財,二是提醒君子們:愛財要取之有道,即用正當?shù)姆绞劫嶅X,而不能為了獲得金錢不擇手段。盡管這句話是在兩千多年前說出來的,但至今仍然膾炙人口,對當代人充滿警醒意義。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有些人為了金錢不惜違背良心,背棄道義,不顧社會道德標準的約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是“無商不奸”的商人,更是一切向“錢”看,不顧他人如何評判。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們不禁要問:經(jīng)商真的有必要不擇手段、喪盡天良嗎?

作為天下熙熙攘攘追逐利益的商人中的一員,李嘉誠經(jīng)商自然也是為了獲得利益,但他卻恪守一條“鐵律”——義在財先,他說:“有些生意,已經(jīng)知道是對人有害,就算社會容許做,我也不做。”李嘉誠這種為商的姿態(tài)是值得敬佩的,他一生致力于“做大蛋糕”,而不是“多分蛋糕”,通過其人格魅力和個人努力,賺的是干凈錢,而不是昧著良心坑蒙拐騙、違背社會道德賺取“黑心錢”。

李嘉誠曾經(jīng)說過:“我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如果這樣,即使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長久?!彼J為,經(jīng)商者應該是有利可圖,但并非唯利是圖,因為公眾只尊重那些用正當合法手段誠實經(jīng)商的商人,而鄙視那些用不公正、不光彩的手段積聚財富的商人。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到頭來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李嘉誠在一次演講中,講到“奉獻的藝術(shù)”。在演講中,李嘉誠提到幾千年來,從政治家到學者,都用貶義詞來評價商人,說商人是唯利是圖的人??墒牵罴握\莊嚴地表示:“我的金錢,我賺的每一毛錢都可公開,就是說,不是不明不白賺來的錢?!?/p>

在幾十年的經(jīng)商生涯中,李嘉誠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商業(yè)奇跡:從1950年開設(shè)塑膠廠開始,到后來成為“塑膠花大王”,再到20世紀60年代末投資地產(chǎn),成為地產(chǎn)界的大亨,到了20世紀80年代,他收購了英資財團和記黃埔,進軍貨柜碼頭,之后又進入了電子行業(yè)……一路走來,李嘉誠積累了巨額財富。

不過,讓李嘉誠更為欣慰的是,他還擁有一筆“在資產(chǎn)負債表之中看不到但價值無限的資產(chǎn)”,那就是他個人以及企業(yè)的良好信譽。

在香港那個復雜的競爭環(huán)境中,通過不正當手段發(fā)家致富的商人不少。真正像李嘉誠這樣,完完全全清清白白賺錢的商人,真算得上是商界的楷模。

李嘉誠認為,經(jīng)商之道,在于公平競爭,在于正道經(jīng)營,在于誠信經(jīng)營,唯有恪守商道,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賣干凈貨、賺良心錢,才能成為市場競爭的大贏家。雙愛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陸宗琴就是這樣的商人。

2000年,陸宗琴為了籌建帕源化工廠,傾其所有征地250畝。當時有人主動提出與她合作一個年收益超過千萬的大項目,但是這個項目會對周邊的環(huán)境造成污染。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陸宗琴守住了經(jīng)商的底線,她最終選擇了放棄。她說:“做人應該有良知,做企業(yè)應該有道德底線。”后來她把投資方向鎖定在沒有污染、高附加值的自主創(chuàng)新項目上。然而,經(jīng)過整整兩年的技術(shù)攻關(guān),依然沒有取得成功,最終損失了400多萬元。

對于這次失敗,有人說陸宗琴是傻子,放棄千萬元的收益不要,硬要損失400多萬元,兩者相比,差額巨大,而陸宗琴卻要走彎路,冒風險,最后還失敗了。對此,陸宗琴的解釋是:“如果污染了環(huán)境,影響當代還要害了后代,我將終身悔恨?!?/p>

盡管帕源化工給企業(yè)造成了重大損失,讓雙愛集團陷入了嚴重的困境,但是陸宗琴依然咬牙堅持下來了。她說,即使不為賺錢,也要為追隨自己多年的員工想一想。幸運的是,上天是公平的,勤奮的陸宗琴找到了北京一家科研院,又花了兩年時間,開發(fā)了世界上只有三家企業(yè)能夠生產(chǎn)的化妝品中間體,產(chǎn)品問世之后,就受到了美國、德國知名用戶的青睞。

人活著不能只為了賺錢,身為商人,即便你是以賺錢為目的,即便你要養(yǎng)活手下的員工,即便你有千百萬個理由,都不足以支撐你不擇手段地賺錢的心理。相信任何一個人都不希望在不擇手段賺錢之后,被人戳著脊梁骨怒罵“無德”,任何一個人都不希望在不擇手段賺錢之后,被合作伙伴訴諸法庭,對簿公堂,鬧得不歡而散。

所以,請不要帶著罪惡的想法去經(jīng)商,不欺騙他人,不占他人便宜,對他人厚道一點,你會得到別人更好的對待。就像李嘉誠那樣賺干凈錢,坦坦蕩蕩做人,實實在在經(jīng)商,在賺錢的同時,贏得美名,何樂而不為呢?

寧虧自己,不虧大家

出色的拳擊大師在課堂上,往往不急于教學員如何擊倒對手,而是先教學員如何不被對手擊倒。若想不被對手擊倒,最好的辦法只有一個字——“讓”。同樣,在經(jīng)商、經(jīng)營企業(yè)過程中,要想獲利更多,最好的辦法也是“讓”,讓什么?李嘉誠的答案是“讓利”。

李嘉誠在與人談生意、簽合同之前,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坐在那兒,顯得若有所思。有人就問他:“你的頭腦如電腦,你在算什么?”李嘉誠說:“我在算對方的利潤。如果這筆生意他掙得比較少,我就要讓利,免得他吃虧。”

每個人做生意時都想多賺一點,賺得越多越好,李嘉誠卻如此為他人著想,這不是虧了嗎?李嘉誠有那么傻嗎?李嘉誠當然不傻,相反,他是個有智慧的商人。他之所以讓利于人,為的就是讓別人信任他,愿意繼續(xù)與他合作。有了穩(wěn)定的合作伙伴,從長遠來看,他賺的錢比“讓”出去的錢多得多。如果李嘉誠不懂得“吃虧”,而是經(jīng)常讓別人吃虧,恐怕他成不了世界華人首富。

李嘉誠的經(jīng)商哲學是:寧虧自己,不虧大家。凡是與他有利益關(guān)系的人,包括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也包括公司的員工,他都不會讓他們吃虧。他曾說過這樣的話:“與別人合作,假如拿七分合理,拿八分也行,那我就拿六分?!崩罴握\總是讓別人多賺兩分,所以,別人都愿意與他合作。

長期以來,李嘉誠與包玉剛、李兆基等人合作最多。在合作中,他一方面讓對方得到了實際利益,另一方面,也在合作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成為合作中的大贏家。李嘉誠一生與很多人有過短期或長期的合作,不管生意做大做小,賺多賺少,別人始終對他一致好評。這種良好的聲譽,使他在商界中“得道多助”,從而成就了不敗的商業(yè)神話。

與李嘉誠有相似經(jīng)營理念的另一位商業(yè)巨頭,則是日本的著名實業(yè)家稻盛和夫。稻盛和夫被譽為“經(jīng)營之圣”,創(chuàng)建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yè)——京瓷集團和日本第二電信電報公司。在78歲的高齡時,他接受了日本政府和產(chǎn)業(yè)界的邀請,出任即將破產(chǎn)的日本航空公司CEO,僅用一年多時間,就使日航轉(zhuǎn)危為安,成為全球贏利最多的航空公司。稻盛和夫是世界級的企業(yè)偶像,他的經(jīng)營理念就是“利他經(jīng)營”。

1961年,創(chuàng)辦不久的京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一天,11名員工突然闖進稻盛和夫的辦公室,遞給他一封“請求書”,要求稻盛和夫給他們加薪,否則,他們就集體辭職。稻盛和夫知道,對于一個初入職場的人來說,倉促地辭職是多么危險的事情,所以,他很耐心地聽完了員工們的想法。

原來,這些員工跟隨稻盛和夫創(chuàng)業(yè),夜以繼日地工作,每天加班好幾個小時,有時候要放棄周末或假期。因為這些原因,他們對公司產(chǎn)生了不滿,所以才提出加薪的要求。可是,京瓷是一個成立不久的公司,稻盛和夫根本沒有能力承諾員工什么。

在隨后的三天里,稻盛和夫與每個員工促膝長談,一個個說服他們,并保證一旦公司效益轉(zhuǎn)好,就滿足他們的要求,絕不會背叛他們。他甚至承諾:“如果背叛了你們,就讓你們用刀子捅死我?!眴T工們被稻盛和夫的真誠感動了,大家在沒有加薪的情況下,依然努力工作。

經(jīng)過這次談判,稻盛和夫深刻意識到自己肩膀上的責任,他告訴自己:“如果只是為了追求自己作為一名技術(shù)員的夢想而開展經(jīng)營的話,即使取得了成功,那也是建立在犧牲員工利益的基礎(chǔ)上的。但公司應該有更為重要的目的,公司經(jīng)營最基本的目的必須是保護員工及其家屬的今后生活,為大家謀幸福?!睆拇耍选白非笕w員工物質(zhì)與精神兩方面的幸?!弊鳛楣镜慕?jīng)營理念,稻盛和夫的“利他經(jīng)營”理念也由此而生。

1970年,世界石油危機爆發(fā),京瓷將外派員工召回總部休息,照常發(fā)給他們工資。這在那個年代,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創(chuàng)舉。相比之下,很多公司在危機中不顧員工利益,為了節(jié)省公司成本而辭退員工,這種現(xiàn)象我們早已見怪不怪。

在商業(yè)上,稻盛和夫的“利他經(jīng)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紀70年代初,京瓷公司想收購美國AVX公司,并提出以換股的方式實行收購。當他與對方簽署了收購協(xié)議之后,對方卻反悔了,提出收購價格偏低,希望提高收購價格。按照協(xié)議要求,稻盛和夫原本可以堅持原收購價,但最終他選擇了讓利,同意對方的要求。此次讓步雖然損失了一些利益,但在之后的十幾年中,京瓷獲得了數(shù)倍的收益。1996年,AVX公司再次上市,京瓷公司獲得了346億日元的股票利潤和1476億日元的浮余利潤。

反觀有些企業(yè)經(jīng)營者,雖然自己已是家財萬貫,卻舍不得讓利于人。與人合作時,總想著自己拿大頭,讓別人拿小頭。更有甚者,他們盤剝工人,拖欠工資,完全置員工的利益于不顧。這種從商惡行,最終會“失道寡助”。所以,有智慧的經(jīng)營者不會目光短淺到“讓員工吃虧,讓合作伙伴受損”,他們深知“有錢大家賺”有多么重要。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會朋友滿天下,使員工把企業(yè)當成自己的家,才能將生意越做越大。

錢要賺,但原則也要講

經(jīng)商幾十年的李嘉誠,對做生意、當老板有很深切的體悟。面對生意場上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他能經(jīng)受住激烈市場競爭的考驗。那么,他有什么成功的經(jīng)驗呢?對此,李嘉誠是這么回答的:“在事業(yè)上謀求成功,沒有什么絕對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賴某些原則的話,能將成功的希望提高很多?!?/p>

的確,每個人眼中的成功都是不一樣的,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看法。但是這種看法,并不能稱之為“成功的定式”,最多只能說是成功的原則。李嘉誠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生意經(jīng),他說:“正正當當做一個商人是不容易的,因為競爭越來越大。如果個人沒有原則,通過一個不正當?shù)耐緩饺グl(fā)展,有的時候你可以僥幸賺一筆大錢,但是來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同時后患無窮?!?/p>

李嘉誠成長的年代,香港民眾生活艱苦,那個時候,不是每個人都有求學的機會,貧窮就像一種無期徒刑。但貧窮不一定是缺少金錢,而是對希望及機遇沒有憧憬,很多人害怕一輩子無法沖出這種弱勢的局限。李嘉誠也理解這些恐懼,但是出路在哪里呢?

那時候,每個晚上他都會思考人生的出路,14歲時李嘉誠已經(jīng)要照顧一家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沒有可依靠的人脈,他很懷疑只憑刻苦耐勞和一股毅力,是否能夠度過難關(guān)。他經(jīng)常問自己:“是不是一家人的命運是注定的?”

后來,李嘉誠發(fā)現(xiàn)沒有什么必然的成功方程式,重要的是,要把能掌控的因素區(qū)分出來。如果成功是自己的目標,那么駕馭一些自己能力內(nèi)可控制的事情,就是扭轉(zhuǎn)逆境的關(guān)鍵。他認清了貧窮的枷鎖——疾病、愚昧、依賴和惰性,并找到了擺脫這些枷鎖的方法。

李嘉誠認為,成功雖然沒有定式,但是也有一些內(nèi)在的可以遵循的原則,比如人無信不立、因地制宜、腳踏實地等。這些原則是李嘉誠在經(jīng)商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是必須堅持,不能拋棄的。在相同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有些人能抓住更好的商業(yè)機會,賺很多錢,而有些人只能忙碌地維持生計,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關(guān)鍵就是因為人們在奮斗的過程中沒有堅持好大的原則。

那么,李嘉誠在成功過程中,堅持了哪些原則呢?總結(jié)出來,大概有這樣一些原則:個人的勤奮努力、堅持不懈;因地制宜、靈活變通的處事原則,積極適應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趨勢;獨特的做人做事的原則,懂得照顧別人的利益等,這些無疑增加了李嘉誠在商業(yè)上建功立業(yè)的成功機會。

事實上,不論是經(jīng)商、做生意,還是做別的事情,要想成功,都需要堅持一些共同的原則,比如,勤奮和堅持。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的?!鄙勘葋喴舱f過類似的話:“金字塔是用一塊塊的石頭堆砌而成的?!币苍S你在某些方面很有天賦,那是上天對你的青睞,但如果你沒有勤奮的練習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你的“天賦”就可能成為你的“天敵”。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古希臘開始,很多醫(yī)生、教練員和運動員就開始斷言:讓人在4分鐘之內(nèi)跑完1英里(1609344米)的路程,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為了突破這個目標,有人曾讓獅子追趕自己以練習奔跑,有人曾喝過老虎的奶,以提高身體素質(zhì),但都沒有突破這個目標。于是,人們搬出“科學道理”,比如,人類的骨骼結(jié)構(gòu)的問題、肺活量不夠、風的阻力太大等,都成了人類不能在4分鐘內(nèi)跑完1英里路程的理由。

然而,到了1954年5月,一個名叫羅杰·班尼斯特的年輕人突破了人類體能和心理上的極限,在4分鐘內(nèi)跑完了1英里。半個世紀過去了,這個歷史性的成績是3分59秒4,這被認為是20世紀田徑運動的重大成就之一。

曾經(jīng)被認為是一項無法超越的目標,在被班尼斯特打破之后,至今已有兩千多人跨越了4分鐘的門檻,目前的世界紀錄比4分鐘整整縮短了16秒。那么,當年班尼斯特到底是怎樣做到的呢?

其實,班尼斯特沒有什么秘訣,只不過他花在訓練上的時間比較多。1954年初,他甚至連午餐的時間都在訓練,終于在一名澳大利亞教練的幫助下,在英國田徑運動員克里斯·布拉舍和克里斯·查塔韋的陪練下,成功跨越了4分鐘1英里的門檻。

班尼斯特的故事告訴人們,成功沒有什么秘訣,如果非要找,那么只有一定的原則,那就是勤奮和堅持,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勤奮是最好的捷徑,堅持是最好的竅門。很多時候,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真正的障礙不是客觀上的,而是主觀意識上的,那種障礙不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們的心里。

愛迪生說過:“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1%的靈感?!币苍S你有好的想法,也許你一開始找不到出路,就像李嘉誠當年那樣迷茫,不過,如果你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在勤奮中,你會漸漸看清人生的方向,最后,你的人生將會發(fā)生巨變。

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氣者得財氣

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卑堰@句話放到經(jīng)商上來,就是“人氣決定財氣”,“人脈決定財脈”。在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商業(yè)競爭中,如果你有較好的人脈,那么在競爭中,你就會占盡優(yōu)勢。凡是有智慧的商人都重視與人結(jié)善緣,通過善待他人來結(jié)交朋友,從而讓自己在生意場上如虎添翼。李嘉誠就是這么認為的,他說:“對人誠懇,做事負責,多結(jié)善緣,自然多得人的幫助?!?/p>

在商業(yè)帝國擴張的過程中,李嘉誠與匯豐銀行這個大財神之間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李嘉誠感激匯豐的支持,匯豐銀行也感謝李嘉誠的力助。那么,匯豐銀行怎樣看中李嘉誠,為何愿意與李嘉誠長期合作呢?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在虎豹別墅這件事(收購虎豹別墅的地皮,在上面建造大廈,但因游客批評大廈與整個別墅風格不一致,李嘉誠停止了在這個地方大興土木,盡量保留別墅的原貌)上,李嘉誠的表現(xiàn)深得匯豐高層的認可和贊許。后來匯豐銀行在發(fā)展華人新興的出租業(yè)務(wù)時,將李嘉誠定為合作商。

在匯豐銀行的支持下,李嘉誠成功收購了和記黃埔之后,又展開了一系列的收購活動。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匯豐銀行通過參股來支持擴張中的李嘉誠財團,最為引人矚目的事件是1988年,匯豐銀行投向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國際貨柜的投資達625億港元,獲得5%的股權(quán)。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匯豐銀行對李嘉誠更加有信心,再次表示會長線投資其旗下的衛(wèi)星電視等項目。

匯豐銀行之所以如此支持李嘉誠商業(yè)帝國的擴張,與匯豐銀行董事局主席沈弼有很大的關(guān)系。他與李嘉誠私交甚好,他十分欣賞李嘉誠的精明能干,正派誠實。他也注意到,李嘉誠是中國政府所信賴的愛國者,可以在匯豐銀行與中國政府溝通方面,起著某種特殊的作用。縱觀匯豐銀行與李嘉誠的合作,從李嘉誠商業(yè)帝國的迅速擴張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匯豐銀行當事者當年的決定是多么高瞻遠矚。

李嘉誠認為,在生意場上,如果你去找生意做,這是比較難的。如果生意跑來找你,那就容易做了。怎樣才能讓生意來找你呢?答案是靠朋友。怎樣結(jié)交朋友呢?李嘉誠的觀點是: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對方的利益。

有時候,李嘉誠為了結(jié)交朋友,寧愿付出巨額金錢。在他看來,做生意只要有門道就可以賺到,而友誼卻很難用金錢來購買。因此,如果能通過付出金錢贏得朋友,他甘愿這么去做。常言道:“同行是冤家。”但李嘉誠卻不這么認為,他從來不會因為賺大錢而忽略了與同行的交情,即使對方是自己的對手,他也不會仇恨對方。

20世紀80年代,包玉剛見九龍倉股票發(fā)展勢頭迅猛,在巨大利益的驅(qū)動下,他決定吃掉這塊“肥肉”。然而,李嘉誠早已動手了,他一舉奪得2000萬股九龍倉的股票。不久之后,九龍倉的股價從每股10港元上漲到每股40港元。原本李嘉誠可以大賺一筆,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主動以每股36港元的價格把這些股票全部轉(zhuǎn)讓給包玉剛。

對于李嘉誠的這一做法,其下屬、朋友都十分不解,因為把到嘴的肥肉送給別人,這是非常傻的表現(xiàn),但是李嘉誠有自己的觀點:“做生意是為了賺大錢,只要有門道就可以賺到,而友誼卻很難用金錢來購買啊!”很明顯,李嘉誠通過讓利行為,想與包玉剛交朋友,這一行為既表現(xiàn)了他的豁達胸襟,又凸顯了他的商業(yè)智慧,更表現(xiàn)了他對結(jié)交人脈多么重視。后來,包玉剛與李嘉誠成了好朋友,他們合作起來,有錢一起賺。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同行能夠保持良好的友誼,能夠有錢一起賺,那么生意將會越做越大,越做越長久。反之,如果同行之間互相爭斗,互相壓榨,互相排擠,只會鬧得兩敗俱傷。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嘉誠的做法是非常有遠見的,充分彰顯了他的博大胸懷。

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為了達到“有錢大家賺”的和諧境界,英明的商人應該學會放下身段,與對手握手言和。這才是經(jīng)商的大智慧。那么,具體而言,該怎么做呢?

其一,要學會以德報怨,化敵為友。

有智慧的商人往往寧愿失去利益,而不愿意失去良好的朋友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包括了自己的競爭對手,因為結(jié)交一個冤家,等于一輩子堵住了自己的財路,而包容一個對手,往往等于多交一個朋友。所以,如果你想化敵為友,不妨學會以德報怨,如果你想贏得客戶的支持,同樣需要以德報怨。這樣你才能贏得人心,吸納財氣。

其二,理智地對待競爭,不要仇恨別人。

經(jīng)商是為了求利,求利就會有競爭。作為一個生意人,你在生意場上肯定會碰到敵手。面對敵手,你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對待呢?也許很多人會仇視、排擠對方,但真正聰明的商人,往往不會仇視對方,他們會把競爭看得很平常,在制定競爭策略時,不會受到主觀上仇恨情緒的影響,更不會采用報復的手段,背后使詐。相反,他們有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遇到競爭時,他們會想辦法與敵手合作;遇到矛盾時,他們會想辦法與對手求和。對于誤解,他們會用寬容的姿態(tài)去化解??傊?,他們會在別人心目中留下心胸寬廣的印象,這樣可以贏得更多的合作機會。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