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體現(xiàn)出了一個人的水平和修養(yǎng),但事實上說話往往是一個人智慧的象征,因為說話往往會傳達出很多的個人信息,而這些信息往往對我們的生存至關(guān)重要,說多了或者說錯了都可能給自己招惹麻煩。所以一個聰明的人應(yīng)該懂得更加合理地控制自己的發(fā)言權(quán),應(yīng)該更為有效地把握自己的表達機會,在說話之前,能夠沉住氣,更好地進行思考和分析。
逢人只說三分話,把好“嘴門”這道關(guān)
俗話說:“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做人要懂得有所保留,有些無關(guān)緊要的話可以和別人分享,有些私密的東西則要自己藏好,不能輕易說出來,即便是最親密的朋友、親人、愛人,我們也都應(yīng)該保留有自己的私密空間,都應(yīng)該留有自己的秘密。
朱元璋為人多疑,在歷代君王中,他算得上是頭號腹黑男,他自己并沒有多少才能,但是卻善于用人,更善于控制別人,所以手下?lián)碛幸淮蠖训哪苋?。而對于這些忠心耿耿的屬下,朱元璋并非完全放心,這一點從他設(shè)立錦衣衛(wèi)來監(jiān)視朝臣就可以看出來了。此外,他同部下說話的時候就總是有所保留,常常說一半真話,說一半假話,這樣就真正做到了圣意難測,所以部下也不敢亂來了。
其實,從本質(zhì)來說,朱元璋的小心謹慎實際上就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而這種意識每個人人身上都會存在,但是具體的表現(xiàn)方式不一樣。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最直接的自我保護方式通常就是說假話,至少不會說出全部的真話,哪怕是和最親密的人在一起,我們也可能會有所保留,這并非是為了欺騙,而是為了保守自己內(nèi)心最私密的東西,為了確保自己不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絲毫不留余地,將自己的全部隱私都曝光在別人面前,這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將所有的話都告訴別人,這也是一種不明智、不成熟的表現(xiàn),因為當你把自己的一切都展示和告知他人時,實際上你就失去了保護傘,失去了最后的防備。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中,你將自己的一切信息都和盤托出,那么就會將自己的缺陷無限地放大在別人面前,這樣別人如果想要攻擊你,那么你就避無可避了。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為人處世無論如何都要對自己有所保留,不該說的話不要去說,私密的話不要說,不要輕易就相信別人,更不能義無返顧地將自己的一切都告知他人。尤其是在競爭環(huán)境中,一定要小心謹慎,否則很可能會將自己的重要信息透露給自己的對手,從而喪失自己的競爭優(yōu)勢。
愛因斯坦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但是他的智商顯然要比情商高出很多,對于如何與人交際,愛因斯坦似乎從來就搞不清楚,所以常常容易上當受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他被蘇聯(lián)女間諜瑪加麗達色誘的橋段。愛因斯坦一生中有過多次的婚姻,其中第二任妻子是他的表妹艾爾莎,他和艾爾莎的感情非常好,而且表妹也非常了解他的生活習性,所以兩個人一直以來非常相愛,可是當愛因斯坦遷徙到美國后,艾爾莎就因病去世。
日夜思念亡妻的愛因斯坦一下子就失去了生活的動力,每天都意志消沉,直到有一天,一位年輕貌美的俄羅斯女郎走進他的生活,這時候他才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愛情。這個俄羅斯女郎正是蘇聯(lián)的女間諜瑪加麗達,她接近愛因斯坦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原子彈。因為美國當時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制造原子彈的國家,而蘇聯(lián)也非常渴望擁有這種殺傷力極大的恐怖武器,以此來謀求和美國的平衡。
愛因斯坦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的人是間諜,反而在美色的攻勢面前步步退讓,弄得魂不守舍,自然而然,也經(jīng)常在無意中透露了一些制造原子彈的絕密信息,而瑪加麗達則將這些重要信息傳回蘇聯(lián)。其實美國政府為了確保信息不外泄,早就對愛因斯坦進行嚴密保護,而且也讓他守口如瓶,但是在誘惑面前,愛因斯坦難免口風松動,說出了真話,因為他從未想過欺騙美麗動人的瑪加麗達。結(jié)果蘇聯(lián)幾年之后就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原子彈,而圓滿完成任務(wù)的瑪加麗達自此回到蘇聯(lián),再也沒有和愛因斯坦見過面,而癡情的愛因斯坦一直在苦苦等候她的歸來。
其實,無論做什么事,無論和誰打交道,都要注意有所保留,即便這個人再親近,也要沉住氣,千萬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將什么話都全部說出來,有些話還是應(yīng)該隱藏起來。為了確保自己的信息不被泄露出去,有必要的話還是適當說一些假話、虛話,至少不應(yīng)該說出全部的真話。
人與人之間存在防備之心,這是很正常的,我們在交往的時候應(yīng)該擁有這種警惕心,要盡量謹小慎微,心中有十分話,那么只需要說出三四分便可,千萬不能掏心掏肺地和盤托出,這樣可能會讓自己陷入無路可走的危險境地。從人與人之間的博弈角度來說,就是要保護和隱藏好自己的信息,事實上博弈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誰掌握的信息越多,那么博弈的勝率就越高,獲得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大,所以你適當保留自己的信息,有助于在博弈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quán)。
正因為如此,做人要沉住氣,即便你迫切地想要和別人深交,想要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想要找到一個傾聽者,也要把好口風,盡量不要將一些非常敏感、非常重要的信息投給其他人。只有嚴格把好嘴巴這道門,才能夠防止泄密過多而給自己招來麻煩。
無論什么時候,我們對他人都不要盲目熱情,給自己的生活加密,給自己的嘴巴上鎖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并非是對他人不信任或者是不尊重,而是一種更加安全謹慎的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更為明智的生活方式。畢竟這個社會還是有很多人是你不夠了解的,在沒有完全了解對方之前,就打開天窗說亮話,無疑是一種冒險行為,最好還是謹慎一些。即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也不能夠?qū)⒆约旱男睦镌拑A囊相授,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間,都有自己內(nèi)心的小秘密,沒有理由說給別人聽。
其實,即便是君子相交,也不是完全掏心窩的,而且當你認為說出真話能夠吸引別人的注意力,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那么就大錯特錯了。有人說:“和陌生人說話的最高境界就是三分真話,三分假話,三分空話,一分閑話。”一個人只有懂得適當保留和掩飾,那么才能讓自己更具有吸引力,才能讓自己更具獨特的魅力。
有些話爛在肚子里,比說出來更好
春秋末年的儒家名師曾子,是一個很有名望和才學的人,作為儒學的傳承人,他一生都恪守中庸之道,凡事都主張平和,從來沒有真正得罪過別人,因為他平時做人很謹慎,說話也從不亂說,有時候明明自己有什么想法,他也不會輕易表露出來。他做人做事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至于每次說話之后,他都要深深自省,總是擔心自己說錯過什么,即便到了臨死前,他還在擔心自己曾經(jīng)是不是說了什么不該說的話,甚至非常不放心地問弟子們自己的手和腳是不是還在。
其實,曾子的為人處世方法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或者說更像是一個大笑話,但事實上,正因為他處處小心謹慎,能夠克制自己的嘴巴,他的一生才會平平穩(wěn)穩(wěn),不曾有過什么坎坷經(jīng)歷。我們做人也要學習曾子的謹慎,尤其是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什么話能說,什么話不能說,能說的話盡量少說,不能說的話要爛在肚子里,不要輕易說出口,無論心里的真實想法是什么,都不要把實話說出來,因為很多不該說的話實際上像一把利劍,既容易刺傷別人,也容易劃傷自己,所以最好還是放在肚子里消化掉比較安全。
生活中有很多直性子的人,常常一激動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有什么就說什么,心里想什么就說什么,這樣的人看上去非常耿直可愛,可是因為說話太直往往被人討厭和排斥。事實上說話很直爽的人往往不夠委婉,所以當他們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見時,就會口無遮攔、毫無顧忌地提出來;當他們表達不滿的時候,就會當面批評和抗議;當他們覺得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會直接指正出來。
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只是說出了真話,但是在別人看來,有可能會產(chǎn)生誤會,認為你在針對他。其實做人還是要圓滑一些,要知道你的肺腑之言不一定就是好話,即便你真的對別人不滿,也不要當面就把矛盾公開,這樣只會讓雙方的沖突升級。有些東西也許是你看不慣的,但是即便看不慣也要懂得去接受它的存在,你不想面對的話,不妨選擇沉默面對,盡量讓它消失在肚子里,說出來也許會成為一個定時炸彈。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比較黑暗的時期,各股政治勢力互相對抗,常常弄得民不聊生,而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籌碼,很多當權(quán)者都會選擇拉攏當時的名人和世族,一些非常有名望有才學的人因此陷入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為了防止受到政治迫害,很多人干脆選擇隱居,逃離是非。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是當時的名士,不僅長得挺拔俊美,而且才識淵博,深得當權(quán)者的重視,不過他這個人比較直率,不喜歡和當權(quán)者交往,也不稀罕官場的名利地位,所以他一直以來都沒有入仕之心,每天都和親近的朋友們一起游山玩水、飲酒作樂,除此之外,他甚至喜歡打鐵。
盡管遠離是非之地,但是嵇康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說什么,結(jié)果往往招來禍患。某一天,朝臣鐘會聽聞大才子嵇康在打鐵,于是借著拜訪的名義前來炫耀,當時鐘會駕著非常豪華的車輦來找嵇康。其實明眼人一眼就知道鐘會是故意來炫耀自己的排場和地位的,不過鐘會的確是當權(quán)者司馬昭身邊的大紅人,很多人都會敬他三分,嵇康原本可以做做樣子,給鐘會一些面子,這樣實際上也就相安無事了??墒秋凳莻€直性子,他看不慣鐘會在自己面前賣弄,于是就故意裝作沒看見對方,這讓鐘會感到非常尷尬,他原本想在嵇康這個大文人面前炫耀,沒想到遭了這樣的冷落,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準備怏怏離開。
本來這件事就此作罷了,可是嵇康偏偏藏不住心里的不滿,他不無諷刺地問鐘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這句話擺明了就是不給鐘會面子,鐘會非常生氣,于是惡狠狠地回答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p>
兩個人如此精簡的一問一答,堪稱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對話,可是這一番對話的背后卻隱含著濃濃的殺機。鐘會由此心懷怨恨,經(jīng)常在司馬昭面前說嵇康的壞話,而嵇康也因為有什么就說什么的個性而得罪了這位權(quán)臣,可以說嵇康最終被司馬氏殺害與這事有很大關(guān)系。
一個圓滑的人不一定總是要懂得說好話,但是一定要懂得把話說好,不中聽的話可以委婉來說,或者選擇不說,這些話雖然也是真話,可是真話未必受人歡迎,這是每個人在說話時應(yīng)該掌握的技巧。所以即便你對人心懷不滿,即便你對別人的行為有意見,即便你想要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有些話的確不方便當面說出來,做人還是應(yīng)該沉住氣,要懂得掩飾自己,在某些情況下,要懂得撒謊,要懂得口是心非。對于那些不該說的話最好還是放在心里,不要輕易說出來,以免傷害刺激和別人,從而對自己不利。
佛經(jīng)中有這樣一句話:“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焙芏嘣挶旧砜赡苁菍嵲谠?,是真心話,但是這些話往往帶著刺,帶著毒,你說出來不僅會傷害到別人,而且最終會傷害到自己,與其這樣,還不如三緘其口,什么都不說。其實當你隱忍著什么也不說時,事情往往也會就此作罷,你當然也不會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愚蠢總是在舌頭比腦子跑得快時產(chǎn)生
古蘭經(jīng)曾經(jīng)明確地規(guī)勸信士們謹防濫用舌頭,有個人請教圣人:“你最怕什么?”圣人指著舌頭說:“我最怕它”。另一次,有人又請教圣人:“我們要求得拯救的機密是什么?”真主的使者答道:“管好你的舌頭”。一個人為什么最害怕舌頭,而且為什么又要想辦法管好自己的舌頭呢?就是因為舌頭往往會因為說出一些不該說的話而闖禍,會因為說了一些不經(jīng)大腦的話而犯錯。
事實上,很多人是急性子,說話辦事總是風風火火,完全不經(jīng)過深思熟慮,總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這種人不喜歡等待,缺乏耐心。而且嘴巴里藏不住話,只要有想法,只要想說話,就會很快將話全部說出來,這種人說話通常都很快,總是腦子還沒想清楚就把話說出來了,結(jié)果由于思考不及時,考慮不周全,而犯下一些非常低級的錯誤。
漢朝時,漢人常常把匈奴人打得氣勢全無,正因為這樣,匈奴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沒有恢復(fù)元氣,到了三國時期,曹操統(tǒng)一了北方,實力強大,而匈奴國則勢力相對弱小,為了尋求生存的機會,匈奴就派使者來商談休戰(zhàn),當時曹操專心應(yīng)付蜀國和東吳,自然也不希望匈奴在背后騷擾,所以也有意和匈奴簽訂休戰(zhàn)協(xié)定。
在召見使者之前,魏王曹操擔心自己不夠威嚴,于是就臨時決定讓自己手下一個相貌威嚴的武將冒充自己,前去商討和談事宜。當然,他自己則拿著刀立在一側(cè)當起了侍衛(wèi),以便能夠從旁觀察情況。會面進行得非常順利,雙方很快握手言和,簽訂了協(xié)議,為了試探匈奴人對魏王的印象,曹操事后派人去打探,匈奴使者如實回答:“魏王的確雅望非常?!逼鋵嵾@番話雖然不論是不是真心,但至少不會讓人感到面目無光,而曹操也能借此達到震懾的目的??墒沁@個時候,匈奴使者突然心血來潮,想也沒多想,就補充了一句話:“然而榻旁捉刀人,真乃英雄也?!?/p>
這一句話說出口后,打探的人很吃驚,使者也自知說錯了話,立刻閉口不談,打探的人回來立即向曹操匯報了情況,曹操聽完后想也沒想就立刻派人誅殺了來使。很多人也許會感到奇怪,使者明明是在稱贊曹操啊,證明使者很有眼光,而曹操也的確很有魅力。但事實上這句話恰恰觸動了曹操的軟肋,首先這句話有揭穿真相的嫌疑,曹操自然不能容忍,其次,一個侍衛(wèi)如果看上去比君主更有威嚴,那么在外人看來必定會認為曹操這個人還不如一個下人,這顯然會讓人笑掉大牙,這對曹操而言都是一種折辱,曹操一定不希望這樣的話傳出去。
其實那個使者也意識到了自己說錯了話,但是一時心直口快,沒有來得及做周詳?shù)目紤]和分析,就貿(mào)然說出這樣的話,實在是犯了一個大錯。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說錯了話,可這時往往已經(jīng)太晚了,說出去的話往往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是收不回來的。
我們常常說做人要三思而后行,無論是做什么事,無論是說什么話,都要先進行三思,三思當然并不是指要經(jīng)過三次考慮,也不是說要思考三個方面,而是說在說話辦事之前一定要多進行思考,要進行準確分析,比如要認真考慮自己的話是不是得體,會不會引起什么誤會,會不會給自己惹上麻煩,自己說這句話是不是能夠找到更為合適的話來替代,如果所說的話不得體,甚至可能會造成誤會和矛盾,那么就不要說出來,或者換成另外一種更容易被人接受的話說出來。
經(jīng)過認真思考之后,我們所說的話往往就具有可控性,能夠盡量減少說多、說錯的情況,使自己的描述更加準確合理,使自己的話更容易讓人感到舒服。這就相當于給我們的嘴巴設(shè)置了一道閘門,我們說話不再是像洪水一樣噴涌而出,而是適當打開閘門,有序地引導(dǎo)著傾瀉出去,這樣就不容易出亂子。
其實,任何一句成熟的有內(nèi)涵的話,實際上都需要經(jīng)受住思想的沉淀,需要用成熟的思想來控制和支配,這些話不能夠是隨隨便便就說出口的。其實說話的時候不要過于浮躁和心急,最好是沉住氣、靜下心來,慢慢說,而且最好是想一想該怎么說才說的更為恰當,怎么說才能更好表達自己的意思。事實上有些人說錯話并不是有心的,他想表達的意思也不是這樣的,只不過因為一時心急才使用了錯誤的表達方式,才使用了不恰當?shù)脑~語和句子。為了避免發(fā)生誤會,為了避免讓人誤解自己的想法,最好還是慢慢說,還是想清楚了再說,寧可說慢點,也不能詞不達意,更不能說錯話。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jīng)告誡自己的弟子,說話前先要用三個篩子將想要說的話進行篩選,第一個篩子就是真實,也就是說你說所說的話是不是真的。第二個篩子是善意,如果說你所說的話或者聽來的話不是真實的,那么就要看看這些話是否具有善意,你說出來會不會帶來傷害。第三個篩子是重要性,當你心急火燎地想要說出這些話時,應(yīng)該想一想這些話是不是很重要,是不是值得說出來。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也要準備一些篩子,在說出口之前,盡量先篩選幾遍,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說出來的話有價值有意義。
不要抱怨世態(tài)炎涼,也不要怪別人攀龍附鳳
我們常??床粦T各種社會現(xiàn)象,那些性格耿直、直來直往的老實人總是得不到重用,往往還要受到壓迫和排擠,而那些只懂得溜須拍馬、說奉承話的人卻總能夠逍遙快活,甚至平步青云。這時候,難免會感慨世態(tài)炎涼、人心不古,覺得這個社會亂了秩序,覺得人心變得淡漠和虛偽,但是這個世界往往就是這樣,說真話的人不一定受到歡迎,而那些喜歡拍馬屁的人,總能把話說得天衣無縫、大快人心,讓人聽著很舒服。
其實,這就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圓之道,是說話的藝術(shù),因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交際的工具,我們說話的目的就是為了說出自己的觀點,并贏得別人的好感,如果說出來的話讓人聽著很反感,那么還不如不說呢。顯而易見的是大家都喜歡聽好話,而且都沒有辦法拒絕別人說你好話,因為我們在內(nèi)心深處其實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贊美的,所以一旦有人阿諛奉承,你明知道是假話,也一定心花怒放。
魯迅先生在他的雜文中曾經(jīng)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大戶人家生了孩子,全家人都高高興興的,準備給孩子辦個酒席,結(jié)果那天很多朋友都前來道賀,而且無一例外地都盡說些喜慶的好話。主人家聽了非常高興,對客人的招待更加周到。不過有個不識趣的老實人卻當眾說了一句話:“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敝魅温犃朔浅I鷼?,拿著棍子將老實人趕了出來。
其實認真想一想,這人根本沒有說錯什么,他只不過是實話實說而已,畢竟人是一定會死的,沒有誰能夠長生不死。從客觀事實的角度來說,這比祝賀孩子長命百歲要真實得多,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說出真話無疑就是自討苦吃,因為沒有人愿意聽你的真心話。
所以,并不是什么真話都可以說的,相反地說一些阿諛奉承的好話往往不會顯得突兀,畢竟多數(shù)人都喜歡被人吹捧,有人愿意說好話來攀龍附鳳,那么自己也樂得給別人機會來攀高枝,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一般人不會拒絕。在生活中有人說好話,說贊美的話,實際上正好迎合了大眾的心理,這樣的話是非常討喜也非常討巧的,能夠為自己帶來諸多方便。
很多人會以為,會說話的人,說好話的人都是一些小人,都是為了貪圖名利富貴,或者就是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但事實上,很多人說一些奉承話只是為了能夠明哲保身,只是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為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因此不能總是用個人道德上來束縛這些人,也不能用道德來衡量他人的話是不是恰當,有時候那些好話更加能顯出一個人的交際水平,更能顯示出個人的智慧。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魏國攻占了小國中山國,為了顯示自己的仁慈風范,魏王非常爽快地將中山國賜封給了自己非常寵愛的兒子,這個時候滿朝文武都高呼君主賢明,認為魏王是有史以來最具仁愛之心的君主??墒谴蟪既巫鶇s不買賬,他覺得魏王將封地給了兒子而不是弟弟,很明顯是有意偏袒兒子,其實,朝中很多人都認為魏王的弟弟應(yīng)該得到這塊封地,不過念及魏王的愛子之心,大家都附和著同意罷了。而任座卻直接說出了自己的不滿,當然,魏王聽了任座的想法后非常生氣,準備重重地處罰他。
大臣翟璜是皇帝身邊的紅人,最了解魏王的想法,他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就前去拜見魏王。魏王就故意問他:“我是不是為明君?”翟璜非常恭敬地回答道:“您當然是一位好皇帝?!蔽和踝詮那耙惶炻犃巳巫呐u后,心中很不快,于是略帶諷刺地問道:“那你說說我到底好在哪里。”翟璜從容說道:有部下敢于批評的君主,肯定就是明君,昨天任座在朝堂之上批評了您,可見您也是一位好皇帝。魏王聽了這番馬屁話之后,心里非常高興,同時也意識到了任座的耿直,于是派人把任座放了,并重新加以重用。
相對于任座的盡忠直言,翟璜無疑要更加高明得多,他更懂得去迎合他人的意思,通過自己的奉承來達到說教的目的,而不是直接提出批評,因為他明白如果照實直說,蠻橫地提出批評,那么只會使雙方發(fā)生激烈沖突,到最后吃虧的很可能就是自己,還不如先討好別人,然后尋找更加柔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我國著名教育家黃炎培曾經(jīng)這樣告誡自己的兒子:“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向于錢,外圓內(nèi)方?!秉S炎培告誡自己的兒子做人要懂得“外圓內(nèi)方”,外“圓”是處世之道,表示做人要中庸和圓滑,象征通融成熟,具備了非常好的交際能力;內(nèi)“方”則為立世之本,是正氣和原則,是獨立人格的最終體現(xiàn)。事實上很多人都具有外圓內(nèi)方的個性,表面上溜須拍馬,說一些好話、套話,但是內(nèi)心卻很講原則,為人也很正直,這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做人不能只講原則,還要注重一些外在的形式,該拍馬屁的時候就一定要主動去拍,不能因為礙于面子而沉不住氣,老是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心里話,殊不知你的真心話可能是刺傷別人的利劍,與其這樣還不如說些中聽的話,這樣反而更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好感,而你也更容易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所以凡事不要太過剛直,有時候要懂得隨機應(yīng)變,要懂得融入社會生活中去,不要去抱怨什么,也不要老是用批評的眼光看待一切,而說話時更需要講究分寸,要說的有味道,平時盡量把話說得圓融一些,不能口無遮攔地胡說和直說,其實,為了達到目的,有時候拍拍馬屁也是無妨的。
把話說得太滿,就等于斷了自己的退路
中國人在為人處事的時候,向來講究“三不”,即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失口向來都是為人處世的大忌,我們常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話說的不好往往會給自己招來災(zāi)禍。而如何說話,如何把話說好,實際上是一門藝術(shù),而在這些說話藝術(shù)中,有一個點必須要牢牢掌握,那就是不能把話說滿,一般來說,言不可說盡,責不可苛盡,才不能傲盡,功不可邀盡,理不能搶盡。話一定不能說滿了,不能夠說絕了,凡事都要為自己留有后路,也要為別人留有三分余地,這樣留人方便,也能予己方便。
很多人說話的時候容易犯下把話說滿的錯誤,比如一些人說話總是得理不饒人,絲毫不給對方臺階可下,這種斷絕別人后路的做法不可取,容易招人嫉恨。有些人則喜歡到處夸???,輕易就向別人做出承諾,結(jié)果常常說話不算話,難以達到預(yù)期的效果和目的,這樣就會遭到別人的鄙視和恥笑,給別人留下了浮夸、不靠譜、不講信用的不良印象。還有一些人喜歡把事情說得很絕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絲毫沒有改變的余地,可是當情況出現(xiàn)變化時,實際上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讓自己難堪。
我們都知道矛和盾的故事,楚國人賣盾時,吹噓自己的盾堅固耐用,可以抵擋住任何攻擊。賣矛時,他又吹噓自己的矛無堅不摧,可以刺穿任何防備,他這番話說的如此漂亮和絕對,但是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前后相互矛盾,所以當圍觀者讓他用手中的矛去刺手中的盾示范一下時,他只能自認倒霉,然后灰溜溜地離開。
做人要沉住氣,每次說話之前,一定要認真思考自己的話是否妥當,不要盲目就說出口來,更不能把話說得太滿,須知月滿則虧,水滿自溢;弓滿易折,話滿自傷。一個人如果把話說得很滿,連回旋的余地也不留給自己,那么實際上就斷絕了自己的后路,等于是在拿自己的信譽開玩笑,有時候甚至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諸葛亮和魏軍交戰(zhàn)的時候,一直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鎮(zhèn)守街亭而煩惱,正在左右為難之際,諸葛亮的門生馬謖自告奮勇,認為自己足以擔當重任。諸葛亮知道馬謖是一個人才,不過街亭地理位置很重要,一旦失手將會對蜀國的北伐大業(yè)造成嚴重影響,所以他沒有立即同意下來。這時馬謖信心滿滿地向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如果不能守住街亭,情愿接受軍法處置。諸葛亮間馬謖有這樣的信心和決心,于是放心地將任務(wù)交給了他。
馬謖認為自己熟讀兵法,能力出眾,完全有能力守住街亭,所以也就沒有將魏軍放在眼里,反而對部下說自己一定會給丞相一個最滿意的答復(fù)的。可是最終他卻因為過于自大而失守街亭,這時候,諸葛亮非常痛心,一方面是因為北伐大業(yè)受到重創(chuàng),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馬謖是諸葛亮非常器重的人才,他不忍心對這樣的人才進行軍法處置,可是軍令狀已經(jīng)寫了,不可能做出更改,所以最后諸葛亮還是依照那張軍令狀而揮淚斬殺馬謖。
其實,如果馬謖當時沒有夸下???,沒有把話說得那么滿,那么絕,也許還能夠逃過一劫,而且諸葛亮本意是愛才惜才的,他也不愿意殺掉馬謖,但是馬謖自己卻沉不住氣,直接把自己的后路全部斷掉了,這樣即便諸葛亮有意留他一條活路也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了。
除了說大話的人容易把話說得太滿,還有一類人也容易把話說絕,比如有些人自以為能說會道,口齒伶俐,說話時常常不留情面,讓別人退無可退,這種人本性或許并不壞,不過因為舌頭太過毒辣,往往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因為大家都覺得你很討厭,覺得你這個人沒有什么修養(yǎng)。所以當你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將別人損得一無是處、毫無招架之力時,你的形象往往也被抹黑了,別人都會因為你不道德的說話方式而漸漸疏遠你。
我們常常說做人說話要留點口德,這點口德實際上就是說說話要有分寸,不能把話說得太難聽,更不能把話說得太絕,一切都要把握好度,要注意給別人留下面子和尊嚴,一旦別人沒有退路可走,實際上你也堵住了自己的退路。
做人應(yīng)該進退有據(jù),凡事都要懂得保留一些余地,吃飯吃個七八分飽是最健康的,吃多了吃漲了就會消化不良,誘發(fā)腸胃病;喝酒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喝到微醺,這時候最讓人感到舒服,如果喝得大醉,反而對身體有害。說話也是這樣,一定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什么話都說盡了、說絕了,一定要留下緩沖和回旋的余地,這樣于人于己都是一種方便。
別人求你辦事時,不要一沖動就夸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我盡量”“我試試看”來答復(fù),這樣既能夠給自己的失敗找個緩沖余地,也不會因為失敗而遭人笑柄;當你做事時,也不要說自己一定能夠成功,而應(yīng)該謙卑一些,低調(diào)一些,這樣即便失敗了,自己也不會過于尷尬;如果和別人爭論,不能將別人的觀點一棒子打死,更不要認為自己就一定正確,否則說錯了會讓自己感到很丟人;同別人發(fā)生沖突時,要注意留下口德,不能把話說得太絕,這樣就能夠有效減少雙方的矛盾沖突,為下一次的和解留下機會。
事實上,說話就像杯子裝水一樣,只有留出空當,杯子里才能蓄水。言至極則缺,話說到極致之后就會暴露缺陷,所以凡事還是應(yīng)該留有余地,要注意收放自如,既把話說到點上,同時也不能把話說死說絕,這樣別人就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和想法,而你也能夠有足夠的空間來改善自己的觀點,改善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
對別人的“秘密”,要裝聾作啞
韓非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龍是世間的靈物,平時表現(xiàn)得非常溫順,很多人都可以從容地騎在龍背上騰云駕霧,可是有個人某一天發(fā)現(xiàn)了在龍的咽喉上存在一塊逆鱗,而這塊逆鱗實際上是龍的秘密和禁忌,是不準別人知道和觸碰的東西,這個人卻對逆鱗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忍不住用手去觸碰,結(jié)果龍就毫不客氣地把他吃掉了。
其實人身上也存在這樣的逆鱗,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禁忌和秘密所在,這些東西使我們深藏起來切不愿意和人分享的東西,是我們私密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你足夠識趣和聰明的話,就不要跨越雷池,不要去打探別人的隱私和秘密,更不要隨意就將別人的秘密說出去,這樣對別人是一種很大的傷害,同樣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
事實上,在如今這個信息高度發(fā)達的年代,個人隱私的保護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話題,每個人都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安全的環(huán)境當中,總是要時時防備著周邊的人和眼睛。而偏偏有很多人喜歡窺探他人,喜歡打聽別人的秘密,而且也喜歡到處宣揚別人的秘密,甚至專門以此為樂。比如很多人喜歡找出別人身上的毛病,喜歡調(diào)侃別人身上的缺陷,要么就將別人的秘密公布出來,成為所有人的笑談。
其實,從道德層面來說,窺私行為是一種不禮貌不尊重他人的表現(xiàn),一個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輕易拿別人的隱私開玩笑,這樣做很容易對他人造成嚴重的傷害,是一種非常不文明的行為。而從人際交往的層面來看,窺私往往是一種損人行為,這種行為往往會讓別人對你失去更多的信任,甚至會破壞你的人際關(guān)系。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具備排他性,也就是說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某種隔閡,每個人實際上為了尋求自我保護,總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和別人保持距離,甚至可以排斥別人。而一個人身上的排他性表現(xiàn)得最明顯的就是秘密,有關(guān)個人隱私和秘密的事情,我們通常會表現(xiàn)得很謹慎,一旦有人試圖窺視秘密,我們總是本能地作出反抗。所以如果當一個人試圖了解他人的秘密時,往往會被他人列入人際交往的黑名單,沒有人愿意和這種喜歡窺私的人在一起。
所以我們最好還是不要去探聽別人的隱私,不要去了解別人最私密的生活,也許你能夠滿足一時的興趣,但卻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不僅要做到潔身自好,最好還是主動遠離那些秘密,比如當你無意中發(fā)現(xiàn)別人的秘密時,當你道聽途說知道他人的私密時,最好還是裝作什么也不知道,這樣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有些東西還是不知道為妙,因為它們很可能帶有很大的危險性。
每個人都具有獵奇心理,都想要了解那些未知的神秘的東西,覺得那些才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和價值,但是好奇往往是禍患的根源,一個人越是對別人的秘密感興趣,就越容易惹上麻煩。私密有時候就像罌粟花一樣,看上去很美麗,很有誘惑力,可是一旦你迷上了它,實際上就會將自己推入黑暗的深淵。
俄羅斯前特工利特維年科曾流亡英國數(shù)年,但是2006年,他最終還是離奇地死在了醫(yī)院中,有關(guān)他的死亡,很多醫(yī)學專家認定他是死于重金屬鉈中毒和放射性物質(zhì)釙,很顯然這是一起明顯的暗殺,因為類似于重金屬鉈或者放射性物質(zhì)釙,常人是根本沒有任何機會接觸到的。那么利特維年科為什么會被人投毒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曾經(jīng)是俄羅斯聯(lián)邦安全局的中校特工,手中掌握了一些俄羅斯聯(lián)邦安全局的重要秘密,而隨著他的叛逃,這些重要秘密很可能會泄露出去,事實上,早在1998年,他就爆料俄羅斯金融巨頭別列夫斯基被聯(lián)邦安全局列入暗殺名單的事,結(jié)果引起轟動。正因為他知道了太多不該知道的秘密,俄羅斯政府決定除之而后快。
事實上,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位因為知道秘密而惹禍上身的俄羅斯公民了,他的好朋友波里斯科夫卡婭是一名非常有名氣的女記者,她曾經(jīng)因為報道車臣問題而揚名世界,但是記者喜歡挖掘真相、調(diào)查秘密的職業(yè)習慣最終害死了她,因為了解了太多車臣的秘密信息,她在利特維年科死前的一個月別人槍殺在莫斯科的公寓樓中。
所以有時候還是不要輕易去探聽別人的秘密為好,正因為是秘密,是別人不愿意告知公眾的東西,所以一定會想辦法隱藏起來,如果你總是抱著窺探的心理去深入挖掘,那么實際上就容易觸及別人的禁忌,從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做人還是應(yīng)該低調(diào)平和一些,無論別人的秘密多么富有吸引力,都要沉住氣,不能被那些秘密拖下水,即便知道了那些秘密,也不要隨口張揚,不要到處傳播,盡量裝作什么也不知道,這樣反而能夠最大限度地讓自己置身事外,不會牽涉其中。
西方有句諺語:好奇害死貓,都說貓有九條命,無論怎樣都不會輕易死掉,可是貓往往卻死于自己的好奇心,人往往也是這樣,獵奇心和窺私心理往往會讓我們陷入麻煩之中,所以平時不要去打探別人的隱私,更不能到處宣揚別人的隱私,要盡量管住自己的嘴巴。無論對方是你的對手、朋友,還是素不相識的陌路人,你都不要拿別人的私密事來開玩笑,最好的做法就是避而遠之,要么就一直鎖在自己的心里,一旦泄漏出去,你就會被人討厭和排斥,會失去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言多必失,只有慎言才能少是非
有個人宴請朋友,可是到點時,還有一些客人沒來。主人心里很焦急,脫口而出:“怎么搞的,該來的客人還不來?”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有些人還沒到,這邊又有人準備走了,心中一急就說:“怎么這些不該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聽了很不舒服,又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于是紛紛離開。
這時候,整個屋子里只剩下一個客人了,這個人好心勸主人:“你說話前應(yīng)該先考慮一下,否則說錯了,就不容易收回來了?!敝魅擞X得很委屈,急忙解釋說:“可是我的本意并不是叫他們走哇!”朋友聽了大為光火,說:“不是叫他們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苯又^也不回地離開了。
這雖然只是一個虛構(gòu)的故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由于說話過多,往往會犯下類似的錯誤,讓人產(chǎn)生誤解。所以在很多場合,能夠少說話的還是應(yīng)該盡量克制自己,不要說得太多,以免越說越錯,越錯越多。
說話是一種技能,會說話的人往往更受歡迎,但是會說話的人并不一定就會多說話,相反地,多說話的人往往容易犯錯,中國向來就有“言多必失”的千古明訓(xùn),英國也有“生活是銀,沉默是金”的金玉良言。一個人話說的越多,破綻往往也就越多,錯的內(nèi)容也越多,很多時候話中還會夾雜著很多個人的信息,包括一些秘密,如果多說了就等于暴露了自己內(nèi)心的秘密,弄不好反而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彼J為一個真正聰明且有學問的人是不會輕易多嘴多舌的,反而總是有意保持緘默,而那些喜歡說話,喜歡多嘴多舌的人看上去能說會道,但是卻不夠不明智,不夠謹慎和成熟,說話越多表面上是一種自我展示,但實際上會給自己帶來危險。
正因為如此,做人還是應(yīng)該少說話,當然少說話并不是不說話,而是要人們在與人交談時盡量少言,慎言、不多言,不妄言,只有保持適當?shù)爻聊?,只有保持謹慎態(tài)度,只有沉住氣,認真思考自己要說出的每一句話,這樣才能保證不會禍從口出。
菜根譚中說:“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警議叢興”,一個人說的十句話中即便有九句說對了,也許也不會有人因此而稱贊你,但是當你不小心說錯其中一句時,就可能會招來眾人的指責。當你的十次計謀有九次成功,也未必會歸功于你,而只要你失敗了一次,所有的錯誤都會被歸結(jié)到你的身上。所以說話做事之前一定要細細思量,盡量少說或者不說,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美國總統(tǒng)小布什是一個非常喜歡演講的人,據(jù)相關(guān)部門統(tǒng)計,小布什先生也許是美國歷任總統(tǒng)中話最多的一位,堪稱一位“話癆總統(tǒng)”,很顯然,他說的話最多,出現(xiàn)的錯誤相應(yīng)的也是最多的。比如2004年8月5日,他在簽署國防撥款法案后就反恐問題發(fā)表了一段很失敗的演講,當時他為了強調(diào)政府的反恐決心,情緒非常激動,而且明顯是和恐怖分子針鋒相對。他對著聽眾說:“我們的敵人變換手法,隨機應(yīng)變,我們也一樣?!本o接他就煩犯了一個低級錯誤,“他們從不停止考慮危害我們國家和人民的新途徑,我們也一樣?!焙茱@然,他在這里將美國政府和恐怖分子混為一談了,這無疑給政府抹黑。
當看到眾人吃驚的表情后,布什似乎意識到自己這一次又沒管好嘴,犯了錯誤,于是當場就露怯了,他立刻改口說:“我們會永不停息地思考最好的對策,盡力去保衛(wèi)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我們必須永遠想在敵人的前面!”但是很顯然,這樣低水平的演講實在難以讓美國人放心和滿意。
有個作家曾經(jīng)說做人如果想要說出好話,那么應(yīng)該向和尚學習,道一千句一萬句,也比不上一句“阿彌陀佛”有效,簡簡單單四個字,把什么話都說盡了,把什么意思都表達進去了,這樣既不會犯錯,也不會惹上麻煩。聽起來只是一個玩笑,但事實上話說多了真的會給自己造成困擾和麻煩。
另外,從社會博弈的角度來說,多說話就會泄露自己更多的信息,讓對手了解你的真正實力和水平,從而做出正確的評估。同時對手也可以透過你的談話來了解你的缺陷和不足,這樣就可以針對你的弱點做出猛烈攻擊,這樣一來,你生存和發(fā)展的機會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是不會在大眾面前說很多話的,更不會因為樂于表現(xiàn)而沉不住氣,將自己的信息全部透露出去,他們總是小心謹慎,盡量表現(xiàn)得更為低調(diào)一些。
所以,一般情況下,做人還是少說一點話為妙,要做到長話短說,不表現(xiàn),不炫耀,更不說廢話。無論什么時候,說話都要簡單、精練,有時要注意保持沉默,要沉住氣,不能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能有什么就說什么,說多了未必是好事,反而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