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叛亂,而是革命
出處
這句話出自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萊考特公爵之口。
相關故事
早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人民已極度不滿國王的統(tǒng)治,不斷進行各種抨擊,形成了啟蒙運動,涌現(xiàn)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家和哲學家。他們抨擊封建專制制度,提出了一系列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其中如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為大革命的爆發(fā)準備了條件。
1789年5月,由于財政問題,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國王希望在會議中討論增稅、限制新聞出版和民事刑法問題,并且下令不許討論其他議題。而第三等級代表不同意增稅,并且宣布增稅非法。
接著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國王無權否決國民議會的決議。于是路易十六關閉了國民議會,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決議無效,命令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
7月9日國民議會宣布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tǒng)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于是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制憲議會。
1789年7月13日這一天,巴黎警鐘長鳴。工人、手工業(yè)者、城市貧民紛紛涌上街頭,他們手執(zhí)武器攻占了一個又一個的陣地。第二天早晨,人民就奪取了巴黎。最后只剩下巴士底獄還在國王軍隊手里。
“到巴士底獄去!”起義隊伍中響起了呼喊聲。起義者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涌向巴黎的最后一座封建堡壘。7月14日晚上,巴黎市民群起攻占了巴士底獄。
躲在巴黎西南方向18公里處的凡爾賽宮里的國王路易十六自聽說了巴黎市民的暴動,一直歇斯底里地叫囂:“殺殺殺,將這些暴民斬盡殺絕,一個不留!”可是他哪里知道,他的軍隊不堪一擊,很快就淹沒在人民憤怒的汪洋大海里。
這天深夜里,近臣萊考特公爵匆匆趕來晉見國王路易十六,向他報告巴士底獄陷落的消息。路易十六大驚失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萬萬沒有料到巴黎和巴士底獄這么快就陷落了,大叫起來:“什么?這不是叛亂嗎?”
萊考特公爵說:“陛下,這不是叛亂,而是革命?!?/p>
“革命!革命!……”路易十六嚇得面如土色,機械地反復念叨著。
話外音
歷史上許多對統(tǒng)治者的反抗被視為“叛亂”,其實都是革命,比如辛亥革命,在清朝統(tǒng)治者眼里,孫中山和黃興等人就是亂臣賊子,他們的活動就是“叛亂”。
其實這種“叛亂”革的是腐朽沒落的統(tǒng)治階級的命,它就是一場革命,正是這樣的革命推動了歷史的車輪向前發(fā)展。
“這不是叛亂,而是革命。”這句話的深刻在于,它道出了歷史上眾多所謂“叛亂”的本質和正義性。
相關鏈接——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臺
攻占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全國革命的信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wèi)軍。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莊園,燒毀地契。革命形勢發(fā)展十分迅速,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
1789年,制憲會議頒布了“廢除一切封建義務”的“八月法令”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對這一切,路易十六不愿意接受。他調集了大批軍隊,想把失去的權力和巴士底獄奪回來。
巴黎勞動群眾聽到這個消息,憤怒極了。成千上萬的人向凡爾賽進軍捉住國王押回了巴黎,軟禁在王宮里??墒牵瑖踹€在暗中勾結外國,準備與人民對抗到底。這以后,法國的革命經歷了曲折反復而又激烈的斗爭,到1793年,革命走向了高潮。通敵叛國的路易十六被憤怒的人民推上了斷頭臺,落得了和英王查理一世一樣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