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時代的“曼哈頓”——摩亨佐?達羅考古遺跡
檔案掃描
【中文名稱】摩亨佐?達羅考古遺跡
【英文名稱】Archaeological Site at Moenjo-daro
【所屬國家】巴基斯坦
【起源年代】公元前3000年
【地理位置】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縣城南20千米處
走近遺址
摩亨佐?達羅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銅時代的古城遺址,因為其城市總體規(guī)劃非常先進且極為科學,又有“青銅時代的曼哈頓”之稱,是哈拉巴文明代表地之一。
城市有高大的城墻,市內的交通如一個棋盤,十分整齊。大部分街道是東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小部分是小巷組成的不規(guī)則的路網與街道相連。街道下面用拱形磚砌成排水道組成一個獨特的排水系統(tǒng)。
城里的建筑物都用磚砌成,考古學家稱,“砌磚的精細程度幾乎無法再提高了”。住宅井井有條地排列在街道兩旁,大小不等。小的只有兩間房,大的則有大廳和許多間房屋。凡是多房間的住宅,都有幾間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側門通向小巷。另外還有不少墻壁很厚的住宅,表明至少是兩層樓房,一般下層是廚房、洗澡間,上層是臥室。有趣的是,大多數(shù)住宅的底樓正對馬路的一面均為毛坯,沒有窗戶。
城里的大多數(shù)住宅都有水井和整潔的浴室,而且有一條修得很好的排水溝,把廢水引入公共排水渠中。大部分住宅的外墻里裝有專用的垃圾滑道。居民們可以把廢物倒進滑道,滑到屋外連接著下水道系統(tǒng)的小溝。
城里還有一個長方形的大澡堂,可能是舉行宗教儀式時,供信徒沐浴使用的。這個浴池設計合理,有階梯,底部和四周是兩層磚塊夾一層瀝青,可有效防止漏水,四周還有精巧的上下水道。
摩亨佐?達羅遺跡表明,包括現(xiàn)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古印度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摩亨佐?達羅城中的很多設計,在古代都是無與倫比的,甚至當今的許多城市都望塵莫及,比如復雜的污物和污水處理系統(tǒng)。
遺址縱深
信德省拉爾卡納縣南部有一座無人知曉建年代的半圓形佛塔廢墟,這里多年來都是一片荒蕪,沒有人煙,人們稱為摩亨佐?達羅,在印度語里是“死亡之丘”的意思。
1922年,印度考古學家班那齊帶領幾名印度勘察隊員偶然來到這里,在佛塔的廢墟里,意外地找到了幾個刻著動物圖形和令人費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消息傳出后,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來自各地的考古隊相繼來到這里進行發(fā)掘和整理。在完成艱苦卓絕地清理工作后,望著一大片的遺址坑,考古隊員們意識到他們的腳下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古代城市廢墟。
經考證,公元前18世紀時,原本繁華的摩亨佐?達羅突然在短暫的時間里神秘地蒸發(fā)了。究竟當時發(fā)生了什么事讓這個先進的文化瞬間滅亡呢?這個不解之謎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們。
關于摩亨佐?達羅的覆滅,在考古界有很多種說法,比較有影響的是外族入侵、環(huán)境惡化及原子彈襲擊等。“原子彈襲擊”是英國科學家杰文波爾提出的,他在城中找到了爆炸中心和多處爆炸痕跡。他還發(fā)現(xiàn),爆炸中心的建筑物明顯被夷為平地,而建筑物受損的程度隨著遠離爆炸中心漸漸減小,這和原子彈爆炸后的廣島、長崎十分相似。此外,他對遺址中的大量粘土和礦物碎片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它們被熔燒時的溫度高達1400℃~1500℃,這在當時是不可能達到的高溫。
再加上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描述的“天雷”和“無煙的大火”、“驚天動地的爆炸”以及高溫使河水沸騰、游魚煮熟的悲慘景象,以及《瑪哈帕哈拉特》中記錄的遠古“天火”做佐證,接受這種說法的人比較多。但是人們還是困惑究竟是誰掌握了這種核技術呢?
如今,這個謎已經揭開了??茖W家證實,這種巨大的爆炸力來源于大氣中電磁場和宇宙射線的雙重作用。在這種雙重作用下,空氣中非?;钴S的化學微粒轉變?yōu)闅馊苣z,并迅速積聚占據(jù)了廣闊的空間,形成大小不等的球體。有的是一種未曾燃燒起來的色暗不透明的“冷球”,有的是一種燃燒起來的檸檬黃色或亮白色的“熱球”。這種現(xiàn)象在歷史文獻中并不鮮見。這些氣溶膠球體,能產生劇毒,使空氣迅速毒化。摩亨佐?達羅的居民,可能是受到有毒空氣和劇烈的爆炸,才很快毀滅的。
橫向關聯(lián)——哈拉巴文明
哈拉巴文明是南亞次大陸的青銅時代文明,以摩亨佐?達羅與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哈拉巴古城為代表。哈拉巴人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并用棉花織布的民族之一,主要從事農業(yè)、家畜飼養(yǎng)業(yè)、漁獵、金屬加工及各種手工業(yè)。其制作青銅技藝精湛,用紅銅、象牙、陶土制作的印章也別具特色。他們使用自創(chuàng)的結構獨特的文字,還發(fā)明了相當精密的度量衡方法,對外貿易發(fā)達,通過陸路和海路與中亞、伊朗、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進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