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1981年春,在日本東京一家大百貨公司里,有個“女演員”在作動人的演唱。她身穿低胸連衣裙,露出雪白的大腿,手持吉他,自彈自唱;那迷人的聲音,生動的表情,柔和的動作,引得游客紛紛駐足。當一些觀眾情不自禁地上前同她握手時,才發(fā)現她是模仿美國影壇巨星夢露制作的機器人。
日本科學家研制的“美女”機器人
美國加州大學制作的一個叫“甜心”的機器人,更是美麗動人,而且會倒咖啡。德國一位發(fā)明家用100千克的廢料制成“美女”機器人,曲線玲瓏、黑發(fā)藍眼,還有一個動聽的名字:“莉迪雅小姐”。她會做家務、會打電話,還會把早餐端到發(fā)明家身邊。發(fā)明家將她作為“情侶”,常常挽著她的纖腰到公園里散步。仿人型機器人在我國也叫智能型機器人。智能機器人是人的模型。它具有感知和理解周圍環(huán)境,使用語言,推理和規(guī)劃以及操縱工具的技能,并能通過學習適應環(huán)境,模仿人完成某些動作。機器人是一種適應性和靈活性很強的自動化設備,是人類20世紀的一項重要發(fā)明。目前,世界上有各種機器人30多萬臺,各個領域都有機器人的足跡。
1969年,美國斯坦福研究所進行了機器人研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猴子摘香蕉”實驗。斯坦福研究所研制的機器人,接受了把房間中央高臺上箱子推下來的任務。起初機器人繞高臺轉了20分鐘也無法“爬”上去,最后,它終于“看”到房子一角放著塊斜面板,便把它推到高臺邊,沿斜面板登上高臺,把箱子推了下來。說明機器人具有了利用工具的能力。第一代機器人具有記憶功能,能往返重復操作。第二代機器人具有觸覺和視覺的簡單功能。能從雜亂的工作中選出所需的零件,裝上機器并配有移動機構,可在小范圍活動。第三代即智能機器人。
家用智能機器人能聽懂人的簡單命令,能與人簡單對話,能在陳設家具的房間內靈巧地行走,能定時喚醒主人,會用吸塵器打掃衛(wèi)生,用電熨斗熨衣服,會燒水、做飯、洗衣、洗碗??臻e時還會陪小孩玩耍。會熱情有禮貌地招待客人,必要時還會幫助修理汽車。工業(yè)用智能機器人,具有相當于人的眼、耳、口、手腕和腳的機能,可以完成許多工作。護理機器人,能為殘疾人倒水喝、開收音機、放錄音帶、撥電話等。殘疾人通過安裝在殘疾人輪椅上的控制系統(tǒng),可以指揮機器人完成各種動作,控制系統(tǒng)可以手控、自控、聲控或程控。四肢殘疾的人還能通過頭部的動作指揮機器人。
手術機器人,對腦外科手術和肝臟等精細手術,非常有效。使用手術機器人,幾乎可以不傷及患者的健康組織,實現安全手術還不算,而且可進一步發(fā)展成遠程手術,例如,對遠離大陸的海島上的患者或是航行在船上的患者施行手術。手術機器人將會給外科手術帶來重大變革。這種機器人實際是用計算機控制的特殊手術臺,它可將患者的頭部或足其他需要治療的部位固定在手術臺上,則臺上的特別細的針管自動插入人體的手術部位。針管的后端裝備有激光手術刀和吸抽人體組織物的設備。當針管在刺入患部之前,受計算機定位控制,在小型伺服驅動電機的帶動下,針管能準確地插入人體的患病部位,實現手術治療。這種控制相當復雜,并且要求各種傳動裝置具備很高的精度和上下、左右及前后各方向的移動自由度。
例如,利用機器人進行人腦手術時,根據頭部的核磁共振斷層圖像數據用快速計算機合成患者腦部的立體圖像,對腦掌管視覺、語言等重要功能的區(qū)域預先指明,控制針管準確地插入到需治療的患病處而不損壞重要的健康腦組織,實現安全治療。迄今,智能機器人不僅在工業(yè)上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已進入醫(yī)院、家庭、商業(yè)、交通、銀行、保安、消防、教學等領域。它們不怕冷熱、不知疲勞、不怕危險,具有某些比人強大的功能,在宇航、國防、警察和保安系統(tǒng)中已大顯身手。
利在千秋的麻醉劑眾所周知,在絕大多數的現代外科手術中,麻醉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程序。如果沒有麻醉藥的輔助,很少有病人能夠忍受手術帶來的巨大痛苦。所以在發(fā)明麻醉藥以前,外科手術往往失敗,因為還沒有等到手術結束,病人就因為無法忍受劇痛而死去。雖然許多國家(如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等)在古代即積累了麻醉法的經驗,但是主要是應用植物性麻醉藥(曼陀羅花、鴉片、印度大麻葉等),亦有神經干機械性壓迫、飲酒、放血等使病人喪失神志,甚至棒擊病人頭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術時在手術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熱作用減緩疼痛感,然而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滿意。
在使用麻醉劑之前,慘死在外科醫(yī)生刀下的人所經受的痛苦無可名狀。每一例手術都伴隨著令人毛骨悚然的痛苦嘶叫。由于手術時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極多,迫使手術向快速方向發(fā)展。俄國外科醫(yī)生皮羅果夫可三分鐘鋸斷大腿,半分鐘切去乳房。法國名醫(yī)讓·多米尼克·拉里24小時為200個病人做完了截肢手術。在這些快刀手中,最出名的是英國醫(yī)生羅伯特·李斯頓,他以手術奇快著稱,人稱“李斯頓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