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般制作一件和服的長著物所用的布約等于身長的四倍,再加上一丈多長的腰帶,所費布料是相當多的。再者,穿脫麻煩,行動不便,尤其是婦女所系的腰帶對于胸腹部的壓力很大,有礙于少女的發(fā)育成長。因此,日本有關方面一直在研究改進和服,試圖既保持其傳統(tǒng)特點,也要彌補其不足,以期保持和服的持久不衰。有華夏遺風的新加坡服飾若干年前,一些中國人為了生計,遠涉重洋來到新加坡定居,使新加坡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風土人情也帶有濃厚的中國習俗色彩。新加坡人的著裝打扮與我國南方一些地區(qū)的著裝習慣非常相似。在這里,女士們都喜歡穿裙子,特別是年輕姑娘,裙子的顏色特別鮮艷。往往是潔白的上衣罩著薄薄的裙子上,輕盈飄逸,頗為大方;老年婦女則講究莊重,裙子顏色一般較為淡素。學生上學都穿校服,男的穿白襯衫黑褲子;女的是白上衣紅裙子,衣著顯得整齊大方,美觀活潑。文職人員衣著較為規(guī)范,一般是白襯衫、西裝褲,打著一條領帶。由于新加坡地處赤道附近,屬熱帶氣候,因此這里的人們一般不穿西裝上衣。青年男子上班一般上身穿單色襯衫,褲子以灰、黑、藍、褐色為主。牛仔褲仍然盛行,配一件T恤衫,腳踏運動鞋,是青年人常見的便裝。中年男性不太注意衣著,穿著較保守。一般來說,女性比男性衣著更加新潮大膽,注意名牌衣服,追求世界最新時裝潮流。新加坡人的發(fā)型,男女老少有明顯差別。未婚的姑娘一般均不燙發(fā),而已婚婦女則多燙發(fā)。尤其是老年婦女更喜歡燙發(fā)。男人們多理西裝頭,也有理平頭的。學生發(fā)型較為嚴格,男生頭發(fā)不能長到耳朵,女生也不能燙發(fā)。在新加坡,男子留長發(fā)被認為是可恥行為,如有人留長發(fā),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甚至在各個工廠的大門口都掛著牌子,上寫“留長發(fā)者不得入內(nèi)”。馬來籍和印度籍女性喜歡穿她們的傳統(tǒng)民族服裝,講究布料的質(zhì)量和色調(diào)。也門傳統(tǒng)服飾上的飾刀傳統(tǒng)的也門服裝是獨具特色的,而作為標志男子漢大丈夫氣概的飾刀卻更加引人注目。也門男子出門,往往著花纏頭、白長衫,腰扎三指多寬繡滿《古蘭經(jīng)》的皮帶,腹前插一把飾刀,顯得十分精神。飾刀由刀體、刀鞘和皮帶三部分組成。刀身形似半截月牙兒,用鋼片打就,閃閃發(fā)光,再配上一柄嵌金銀、犀牛角或長頸鹿角的刀柄,就顯得更加威風。刀鞘用木板做就,鞘外面,從端部起用皮帶纏繞,呈斜插花狀,到鞘口處則改為平行纏繞,斜正相襯,構(gòu)成一幅美麗的圖案。在也門,人們往往可以從飾刀質(zhì)量、刀鞘大小與形狀看出佩刀人的社會地位和他的財產(chǎn)多寡來。黎民百姓所帶飾刀,質(zhì)量一般,刀鞘頂部先彎成直角,再向上彎成勾狀,刀鞘上沒有什么貴重飾物,刀柄也是一般的木把或牛角。
達官貴人、國家要人所佩的飾刀花樣就多了,一把刀往往價值連城。佩帶飾刀,在也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出土的2800年前的人物石雕,腰中就有佩帶飾刀的。今天的飾刀,不僅是男性美與力量的象征,而且還是跳舞時的道具。每當節(jié)假日,男子們身著整潔的長衫,頭纏長頭巾,手持銀光閃閃的飾刀,伴著鼓樂跳舞,場面很是壯觀。在也門,飾刀越古老越值錢。據(jù)說,有一把古刀曾賣過60萬里亞爾。也門人除了喜愛佩帶飾刀外,還喜歡肩扛火槍,腰挎手槍,手提拐棍。大人小孩都以有一支槍為榮。有的老人已經(jīng)鬢發(fā)皆白,但出門時也要腰別飾刀,肩扛長槍,還要挎一把手槍,一手拿著拐棍。可見他們多么崇尚武器!這不僅反映了也門人威武剽悍的性格,而且也反映了也門部落紛爭史的一個側(cè)面。在歷史上,不僅部落之間征戰(zhàn)不已,就連親兄弟之間也會因一件小事而拔刀相見。這種現(xiàn)象如今雖已大大減少,但并沒有絕跡。印度的“托蒂”、“紗麗”印度男子的傳統(tǒng)服裝,下身是圍褲(印地語稱為“托蒂”)。托蒂實際上是一塊纏在腰上的布,有的還帶滾邊。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和頭飾,也是印度服裝的一大特色。頭巾,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拉賈斯坦人的頭巾和錫克人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還在頭巾上插上羽毛。印度“紗麗”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用一塊長6米左右的布料或絲綢做成。紗麗的穿法是從腰部纏起,最后披蓋在肩上或蒙在頭上。紗麗一般分布料、絲綢、紗和尼龍幾種。穿紗麗的婦女,上身要先穿件緊身胸衣,下身要穿件襯裙。她們可以袒露整個肚腹,上至乳房,下至臀部,肚臍通常露在外面。未婚女性一般不穿紗麗。印度的服裝,與當?shù)氐臍夂蛴嘘P。夏天氣溫可以高達40多度,冬天也有20度以上。因此,服裝要求透氣、清爽?,F(xiàn)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裝已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襯衣、褲子,平常也多西服革履。